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元兴补天录之丁令威> 第3章 第九卷第三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 第九卷第三章(1 / 1)

按今世之小说家言,两人一旦交手,动辄几十个回合,甚至上百个回合,耗时至少数个时辰,方可分出胜负。

若是两人势均力敌,甚至可以鏖战数月之久,实情却并非如此。

一般两人拳脚打斗,不过一两个来回,即见胜负。

就算最顶级的综合格斗,已有正式规则限制,为观赏性起见,每回合也最多放长到半盏茶时间,即可结束。

可见两人对决,向来都是数招之间,胜负立现。

拳脚对决,还有较多偶然性,为分出胜负,因此,还需要设置较多的回合数。

但对于偶尔性较少的较量,更是一招两招之间,即可见胜负。

比如两人对弈,一方棋力只要高出半子而已,另一方下起来,已觉束手束脚,难有施展,所谓“棋高一招,缚手缚脚”。

而道术比拼,较之围棋,偶然性则更少。

若是两人以道术交手,一方道功若只需高出半阶,对方任做大小动作,都纤毫毕现,所以弱者更难有还手之力。

是以,两造斗法,常有一招而决的。似今日这般,两人斗得三四个回合,才以一方小败遁逃告终的,实在算得上是多年难遇的一场大战了。

但这个道术比拼的办法,具体到了儒门内部,却发展出了另一番意想不到的妙用,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毕竟在正常年代,研习法术,真正能用于与人斗法的机会,还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时候,还是用于同门切磋。

儒门群聚而学,同门切磋更是频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儒门内部切磋儒术的固定套路。

出题者,往往是老师,任意施展一儒术,由答题者,一般也就他的学生,根据该儒术展示出来的场景,无论是真是幻,先说破这一儒术的名称,此谓“破题”;

然后解释清楚这一儒术是由那部儒经里的哪一句生发而来,此谓“承题”。

承题之后,就需详细解释这一句儒经的意思,阐述其中的微言大义,此谓“起讲”;

然后,说出针对这一招,最对治的儒术是哪一招,此谓“入题”。

于入题之外,还需至少说出四种其他的克制法术,并依个人判断,按最优,次优、再次优,最劣排列,逐一阐述。

最后,再对这个儒术的优劣得失,先圣先贤立此儒术的微言大义,从这些角度,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此之谓“大结”。

由于很多儒术具有一定危险性,老师也不会真正施展在学生身上,最多只是简单比划一下,甚至只是口头描述施展后的场景,就让学生依此描述答题。

日久天长之后,有些老师灵机一动,发现这个套路除了可以用来校验儒术,还可以用来考察学生对儒经经义的理解。

因此,从先秦之时起,无论是经是术,儒门内部都已经开始逐渐采用这一方法来对儒生加以考察。

延至后世,儒术日渐衰微,甚至当世大儒也已不通儒术,甚至不知有儒术,但这种考察学生修为进境的固定套路,却流传了下来。

北宋时期,就曾由王安石牵头,在国家抡才大典里,曾多次采用这种套路,来考察学子们对经义的理解。

到了明成化年间,就正式形成定规,成为天下学子必须掌握的应试套路。

这个套路,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股文,是明清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行文格式。

而之前那些“破题”、“承题”等等的套路名称,也被八股文继承了下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