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入仕这条途径?秦亡汉兴以来……”
崔耕从历史大势的角度一番侃侃而述,听得众子弟收起轻视,细细聆听。
在隋朝以前,是没有科举的。
汉朝是“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能不能当官,全看能不能搞定地方官,弊端丛生。到了后来,以至于“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晋朝对这项制度进行了改良,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评议人物,划分品级,按照规定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然而到了后来,越来越注重门第,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到了隋唐时期,又继续发展了,入仕主要是门荫、科举和杂色入流,这三条途径。
杂色入流暂且不谈,门荫制其实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延伸,而科举制才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总的来说,朝廷选官是越来越公平。
然而世家大族自有世家大族的骄傲。长期以来,五姓七望以门荫入仕为荣,以科举入仕为耻——和一帮寒门子弟争进士,丢不起那个人!
结果,整好赶上朝廷对五姓七望的持续打压,他们在官方的势力是一天不如一天。
直到大周建立,武则天越发“重雕虫之技”,五姓七望才痛定思痛,鼓励族人参加科举。
这是一步妙棋,五姓七望长期联姻,不仅族内子弟大都是俊男美女,而且家学渊源学风甚正。有大家族的资源支持,他们修身求学的条件可比寒门子弟强了不止百倍,所以他们中进士的比例,也比寒门子弟高多了。
在崔耕记得,历史上到了盛唐
,乃至晚唐,朝廷大概一半的宰相都是出身于五姓七望,实现了世家大族的中兴。
说实话,五姓七望之所以做这个决定,实在是被朝廷打压的没办法了,不得不“迎~合上意”。
从历史大势上考虑这个问题的人,不能说没有,但只是模模糊糊地有个想法。
崔耕这番话,当真称得上是振聋发聩,拨云见日。
在场的崔氏子弟虽自幼优渥,天生高傲,但好歹都是族中的俊彦,都有几分见识的。他们闻听崔耕的一番分析之后,脸色皆是纷纷一变,再看待崔耕的目光,也与刚才有了些许不同!
就连那七位其他世家的美貌小娘子,都缓缓将目光从崔鲤的身上,移到了崔耕的身上,窃窃私语起来。
“这崔二郎不简单哦!”
“之前听崔家的几位哥哥们说,崔二郎能有今日全凭运气,今日看来怕是大有偏颇呢。”
“若是乡野出身,怎会有这番见识?”
……
一声声溢美之词传入崔鲤的耳中,郁闷得他想吐血,“好,崔二郎你还是有些见识的。不过,本公子的话还没说完呢。五姓七望鼓励族人参加科举,算不得什么秘密。我们真正要保密的,是让族人能考中进士的法子!”
啥?这还有秘密?
这个崔耕真不知道了,不由问道:“考场上全凭本事,如果不作弊的话,还能有什么捷径?”
“当然有了,这个法子就是……”
崔俚扫了崔耕身后的几个手下一眼,缓缓将法子对着崔耕道了出来。
“靠,这就是你们提升中举率的秘密法子?”
崔耕听罢,差点没把一口老血喷出来,“哥们,你确定你没在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