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让春华去渝都的事还没说出来。现在大哥家还在读书的就一个边春华了,能不能读出来是一回事,自己总不能让唯一读书的边春华辍学跟自己走吧。
私下跟刘仁贵合计了一下,不能说,还是得回去带晓兰走。
2月12日上午,幺舅边守德一家终于在除夕当天回来了。
看见二姐一家子,尤其是看见刘仁贵,边守德十分高兴。刘仁贵是如何对待他二姐的,他都看在眼里。这几年,二姐帮补娘家这么多,从没听过姐夫有过二话跟不满。再加上远香近臭定律,他就是喜欢这个二姐夫。
“姐夫,这回说是耍探亲假,那不是可以呆二十多天。在这里多住几日,要不是跟我到洪县耍几天?”
“可能耍不到恁个久。你姐没有在厂头打零工了,另外找了个事。还没开始干喃,要早点回去准备。”刘仁友道。
“哦,另外找事做嗦。干啥子嘛?”边守嗣也好奇。
听说边月冰要摆摊,两兄弟也没多说啥。在他们想来,总比下地来得轻巧,而且两口子还能在一起。
边执礼没读书了,加上晓军又长了两岁,在外也有些年生,要说眼界,边执礼这个当哥哥的真比不上晓军。现在两个还能玩在一起,主要是听晓军讲他们外出比赛和集训时的见闻。
另外就是妈妈带小孩不要捣乱的一群人。
刘晓玲在厨房,作为边月冰做菜的技术指导。
这一次,刘仁贵一家在边守嗣家过年还是多呆了一天。
回到刘家坝,刘仁友去镇上和县城找战友喝了两天酒,顺便把回渝都的火车票买了。
刘晓玲就在刘家坝到处找人玩。路上遇到刘欣欣,两人虽不亲近,但也是好久未见,彼此还说了两句话。
刘晓军俨然成了他们那一波年纪小孩中的孩子王,每天出了门也是很晚才落屋,一日两餐的时候才看得到人。
只有边月冰心急如焚,急着回去试验一下,看能不能凭手艺挣钱。
一家子上了火车。
把晓军送回了体校不提,一家人顺利地回到了渝都。
刘晓兰第一次出门,啥都新奇,出了火车西站看见广场上的水池,惊讶地感叹了一声:
“哦呀,好大的游泳池!”顿时吸引了周边人的目光。
“土火。”
“乡下人。”
话音传到刘晓兰耳朵里,她明显感觉到自己说错话了,顿时站住了,脸涨得通红。
刘晓玲过去握住晓兰的一只手,道:“晓兰,我们就在这里照张相留个纪念。”
旁边说人家乡巴佬的,看见另外一个小姑娘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相机,马上觉得打脸了。人家再是乡下人,但人家有相机,自己有吗?
不敢多说,起脚掩面而走。
照完相,看见边月冰跟刘仁贵的背影,刘晓玲急忙喊:“妈,老汉等一下。”
刘晓玲给几个人都照了相,照合影时问了好几个过路的人都不会。最后还是看到一个胸前挂着相机的年轻人总算有了几张合影。
在家里,边月冰练了好多天的厨艺,面对刘晓玲脸色越来越难看。主要是刘晓玲一直在阻拦她,让她多熟悉不让她出去摆摊。
刘晓玲也是没办法,知道再阻拦老妈必定是要冒火了,于是同意明天早上正式出摊。
今天是星期六,早上5点半全家人都起来,检查昨天晚上装上小车的物品是不是还有遗漏。确定无误了,四个人推着车到了距离厂门口不远的一处空地。
这段时间刘仁贵也没闲着,做了好几个马扎凳子和折叠小桌分别挂在小车外,到了地方取下来就开始摆放。
这时候星期六也是上班的,只休息礼拜天一天。不一会就有认识刘仁贵的同事经过,问刘仁贵是不是在卖早餐。
有了熟人,生意马上就开张了。
好些人想去食堂打点稀饭馒头,看摊子上都是平常未见过的食品、食材,再看已经坐下来吃的食客,闻到油炸食品的香味,都被吸引住坐下来点了餐。
边月冰一开始忙得有些手足无措,这才想起这段时间大女子对她严格要求的好处。
慢慢的肌肉形成记忆,一听见食客要的食物,整个流程不用想,手上自然而然地知道去拿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做,这才没有这么忙乱。
整个早上的生意就是那么好,直到厂里面上班的喇叭声停了,人才慢慢少了下来。
刘晓兰也慢慢学会了把几人点的一样的食物汇个总再报给边月冰。比如,同时有三个人要炒河粉的,一次性报给边月冰,边月冰就能一次性炒三份出来而不用炒三回。
“幸亏事先就说好了只提供三样,生煎包、稀饭这些又是事先就搞好了的。”边月冰有些兴奋,甩甩手,问刘晓玲道:“大女子,晚上几点钟出摊?”
刘晓玲母子在那里掰扯,刘晓兰摸着手里的布袋子心里慌,好多钱。
用布袋子收钱是刘晓玲的主意。主要是钱不容易掉出来,哪怕是没拿稳掉地上了。再一个人家看不到,就不太容易起坏心思,以后晚上收摊回家也安全一些。
要到9点钟的时候,带来的材料用完了只得收工。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