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凡提出的策略是极好的,但是,这也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毕竟,许一凡在写这份策略的时候,西域联军还没有退兵。
对于许一凡的策略,众人自然是一致通过了,接下来就是商量细节的问题了。
根据许一凡策略当中提出的,在西域联军撤兵之后,西征军不但要整军,还要分兵,把西征军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固守康城,一部分随着众多徭役,退往西洲城,配合并且协助西洲和沙洲两位刺史,以最短、最快的速度,把这两洲的地方军给组建起来,跟燕王的军队展开对峙。
对付燕王的事情,封智鑫和蒙楠是主力,恰好封智鑫还在康城,也参与了这次议事,明白了大致的方向,具体怎么去做,也就变得简单起来。
殷元魁在与众人商量一番之后,就决定让汤芮和库吉跟着封智鑫回到西洲城,从事这项工作。
汤芮是军中老将了,又在西北生活了大半辈子,对西北三洲的情况比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清楚,让他去协助封智鑫他们,是最佳的选择。
库吉是不良人,又是七十二司之一,那些上不了台面的事情,需要他去做,肯定会做的很好,很出色的。
至于负责镇守康城的将领,殷元魁决定自己亲自来,他毕竟是西征军的大帅,如果他这个时候退到了西洲城,那康城这边的军心,肯定会乱,士气也会低落下来,所以他不能退。
殷元魁留下来,秦之豹自然也要留下来,房子墨则需要居中调度西洲城和康城之间的一切后勤事务。
许凯歌和童真这两位副将,都身受重伤,虽然伤势初愈,还可以继续作战,但是,他们还是不适合都留在这里。
许一凡的策略是西征军兵分两路,但是,殷元魁却做出了改动,他决定兵分三路,除了固守康城,还有跟燕王的军队进行对峙之外,他决定把许凯歌派往北宛国,以最短的时间,把北宛国拿下,然后驻守在那儿。
北宛国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北宛国的国土面积不大,也就比庭洲稍微大一点儿,土地也很贫瘠,人口也不多,但是,它却位于大炎、北蛮、西域之间,紧挨着燕王的凉州。
说起北宛国就不得不说这个王国的特殊性了,北宛国在很早之前,是隶属于大炎王朝的,不过,在很多年前,差不多是七百多年前,北宛国脱离了大炎王朝,成为了西域诸国的一员。
但是,北宛国在成为西域诸国之后,也没有消停多久,在五百多年前,它又成为了北蛮的藩属国。
如果说西北三洲的苦寒,贫瘠的话,那北宛国就更加的贫瘠和苦寒了,凡是拥有它的国家,都很头疼,占领这个地方之后,别说收取赋税了,不赔钱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在大炎王朝拥有北宛国的时候,西北三洲的赋税,有三成用在了北宛国,可是,依旧没有改变北宛国多少,所以在北宛国被西域占领之后,大炎王朝也没有派人去抢夺回来,因为北宛国就是一个赔钱货,甚至连鸡肋都算不上。
西域在占领北宛国之初,他们是很开心的,因为这样一来,他们距离中原,就更近一步了。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西域在占领北宛国没多久,他们就发现,北宛国是真的穷,从上到下穷的叮当乱响,他们占领的不是一只肥羊,而是一块烫手山芋。
就这样,西域也想把这块烫手山芋丢出去,而恰好那个时候,北蛮来了,他们占领了北宛国,而结果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在经历了三国的占领和抛弃之后,北宛国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属于三不管地带,大炎王朝不管,西域也不管,北蛮更是嫌弃的不得了,可以说,北宛国是一个很尴尬,又很特殊的地方。
殷元魁让许凯歌带兵攻下北宛国,其目的不是占有它,而是为了隔断燕王跟西域的联系,不管燕王跟西域有没有联系,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如果西域联军对于康城久攻不下的话,他们肯定会想其他的办法,而北宛国可能就是最大的突破口,所以在这个时候,以前人人嫌弃的北宛国,在这个时候,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只要占据了北宛国,西征军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许一凡提出的兵不血刃拿下燕王十五万大军的办法,就增加了一份砝码。
一旦汤芮他们带领西、沙两洲的地方军,跟燕王对峙,在加上许凯歌占领北宛国,隔断了燕王跟西域的联系,那燕王的就处于三面环敌,困守凉州和庭洲的局面了。
如果形成了这个局面,那燕王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按照许一凡策略上说的那样,乖乖地配合西征军,另一个就是投奔北蛮。
对于第二种选择,看似是一个选择,其实,很难成功。
一来,北蛮现在正在嘉洲一带跟镇北军血战,根本没有时间搭理燕王;
二来,就算北蛮分兵,从庭洲进入西北,那朝廷也不会坐视不管的,北蛮来的人少了不行,不够西征军塞牙缝的,人多了,也不行,会影响嘉洲的战局;
三来,燕王如果投奔北蛮,那就是叛国,一旦如此,他麾下的十五万将士,有多少人愿意跟着他,那就未曾可知了,就算十五万人都跟着燕王走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