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申屠侯亲自披甲上阵,就可以看的出来。
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不管西域联军那边愿不愿意,想不想,他们都必须加大攻城的力度,而申屠侯作战不利,虽然他们想要把申屠侯换下来,这个时候也没办法换下来,而这才是许一凡想要的。
想要解决西征军眼下的困境,击杀申屠侯就是重中之重了,依靠刺杀和偷袭,肯定不会奏效的,就算成功了,敌军的军心也不会溃散,如果这样做的话,可能正是法阿和尚等人最想看到的。
想要打退敌军,依靠普通的兵力交战,肯定是不行的,或者说是不够的,而两军阵前,在众目睽睽之下,杀死申屠侯才是上上之选,只要申屠侯死了,那他所统领的十余万大军,会瞬间溃败,如此一来,西征军才能以最快的办法解决眼下的困境。
军心溃散,想要在短时间凝聚、稳健下来,是需要时间的,而西征军最缺的就是时间。
第二,在西域联军溃败之后,眼下的危机暂时解除了,可西征军真正的危机不在康城这边,而是在后方。
从殷元魁带领西征军开始西征之后,燕王的态度就很暧昧,预防其趁机作乱,是西征军首要的任务。
西征军要是不想步秦嘉涆的前尘的话,应该趁着西域联军暂退的时候,把重心放在燕王那边。
在西域联军没有拿下康城之前,燕王是不敢公开作乱的,在这个时候,西征军应该做的,就是要保住西洲、沙洲两洲之地,确保西征军有退路。
然,西征军一旦撤兵,退守西洲城,燕王肯定会阻拦,因此,西征军不能撤,至少,不能大规模的撤退,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去主持大局了,而主持大局的人选,正是西洲刺史封智鑫,还有沙洲刺史蒙楠。
西征军毕竟不是镇西军,对西北三洲的了解肯定没有这二人了解的多,想要应对燕王有可能趁机作乱,这二人很关键。
在奏折当中,许一凡提出了一个建议。
让封智鑫和蒙楠,召集西洲和沙洲的地方军,不管兵力多寡,不管战斗力如何,让他们聚集起来,开赴西凉两洲边境,跟燕王的大军展开对峙。
燕王的优势在于他在凉州经营多年,势力庞大,兵力强盛,但是,劣势在于,他的兵马大部分都是出自西北三洲,而不管是燕王的军队,还是封智鑫二人组建的军队,他们都是西北三洲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轻易开战的,就算燕王想开战,下面的将领和士卒,也不愿意同室操戈的,而这就是西征军的优势所在。
在确保康城依在的情况下,让燕王不敢轻易用兵才是上上之选,以此来确保西征军不会彻底的沦为孤军。
当然,想要燕王不用兵,单单依靠军队对峙是不行的,还需要在人心上做手脚。
关于这件事,许一凡也在奏折当中,详细的列举了几个办法。
首先,以大义说服燕王的军队,毕竟,不管是西征军也好,还是封智鑫的地方军也罢,他们都是炎朝的军队,代表的是整个大炎王朝,就大义而言,西征军是占据优势的,可以以此让燕王师出无名。
其次,以人情为重点,开始游说燕王的军队,都是西北三洲的百姓,都是西北三洲的将士,彼此之间,都是很熟悉的,知根知底的存在,让封智鑫他们以忠孝仁义为切入点,进行游说,从而使得燕王大军,军心动荡。
然后,给两支军队树立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这个敌人不用刻意去营造,西域联军就是现成的敌人,如果燕王的军队是中原人的话,这个效果可能不大,但是,对于常年,世世代代跟西域作战的西北三洲的人来说,西域这个敌人出现之后,往往会让他们同仇敌忾。
最后,就是动用一系列上不了台面的手段了,比如让探子、谍子,在西洲、沙洲,包括燕王所在的凉州和庭洲,散播燕王遭到了西域人的胁迫,不得不选择投敌,在散播这个消息的时候,一定不能把燕王说心有反意,而是要把包装成一个被害者,被胁迫的人,让众人明白并且理解,燕王为何要如此做。
至于燕王被胁迫的理由也很找,就是燕王的儿子李嗣源,燕王只有李嗣源这么一个儿子,李嗣源失踪一年多了,他是被西域人带走了,燕王为了保全儿子的性命,不得不这么做,一切都情有可原。
如此一来,燕王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让其没有任何作乱的理由,更没有任何同室操戈的借口,同时,又把燕王架在火上烤。
只要做到了这些,燕王的处境就很难受了,起兵作乱,无论是大义,还是人情,亦或者是其他方面,他都没有借口,都没有理由,而任何的起义,都是需要借口和理由的,没有了这些东西,燕王想作乱,也无从下手。
尤其是在最后一件事上,把燕王包装成一个为了儿子,不得不选择这么做的角色,可以迫使燕王大力配合西征军,如果燕王作乱,那就是不仁不义,会沦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如果他任由西征军单独对抗西域联军,那他就是不顾子女死活,无情无义之人。
不管是哪种情况,燕王都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配合西征军,而且是不遗余力的配合西征军,至于说燕王为何选择这么做,真正的理由已经不重要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