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觉得时机已经到了,只要解决了赵广美,那么他就可以好好教育一下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问题真的是太多,不过他赵光义在心里面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长子,可是他赵光义不清楚的时候,他的做法不过是害了他的儿子。
“你说的很对,养虎为患,后患无穷,朕养了他那么久,他活着一直就是朕的隐患,朕想了很久也是时候应该送他离开。不过朕要送他离开,可是会影响后人对于朕的评价,你们有什么想法没?”赵光义也是开口说道。
赵元禧冷冷一笑,然后对赵光义道:“父皇以儿臣意见,不如把他抹脖子算了。这老东西以前作为太祖皇帝的弟弟,就偷偷给太祖皇帝诉说您的不是,这次他既然挑动皇兄。让他来劝说您,还让您把兵权给他,这样的人,不是再谋反吗?所以以儿臣意见,不如现在就把他杀了,以免夜长梦多。”
赵光义一想很有道理,皇室兄弟之间争斗都是如此,自己的儿子很聪明,清楚知道这一点,可惜他不是长子,不然自己也可以让他当官家也,真是让人感觉太可惜?
不过他不知道皇位争夺都是兄弟之争,父子之争,甚至是母子之争。尤其是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就是典型的兄弟之争,他的两个儿子。就是这个样子的人。举个例子,唐太宗李世民与李建成争位的时候,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玄武门之变,李渊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协助下建立唐朝后,按古代习俗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逐渐激化。
天下平定后太子李建成协助李渊在宫内处理政务,秦王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为大唐开疆扩土。当时的李世民在各个方面都超过了太子,李建成对功名日益强盛的李世民心生忌惮,为保太子之位多次设计陷害李世民,李渊知道后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时间的恩怨积累下来彻底惹怒了李世民,才会有玄武门之变的发动。
2、李渊为何不肯改立太子?
如果说唐朝刚建立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是应当的,那么随着李世民的功绩日益丰厚,李渊为何不肯改立太子?
其一,李渊思想比较保守,李建成是嫡长子,李渊认为李建成当太子本身就是合理的,况且中途改立太子也是不合规矩的,虽然李世民在外征战创下了不少丰功伟绩,得百姓拥护,但是在李渊的眼里都是李世民应该做的。
其二,李渊对李世民表现出来的野心有所不满,李渊深知反隋战争中李世民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伴随着李世民集团的逐渐强大,李世民也明里暗里向李渊透露过想当太子的想法,李渊对李世民的这个想法心生厌恶,但李世民能力太过突出,内心也害怕李世民发动政变,所以也暗地里削弱李世民的兵权,调动李世民的部下去李建成那里,软禁李世民,不再让他带兵出征。这也是两兄弟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在创立赫赫战功时,李建成也在丰富着自己的羽翼。李建成是顺理成章的皇位继承人,手握政权,与朝中大臣交好,拉拢自己的弟弟李元吉,期间也曾起兵反叛,就是历史上的杨文干事件。《新唐书》对杨文干事件的记载是这样的:太子李建成屡次谋害秦王李世民不成,于是决定铤而走险,勾结自己死党杨文干,企图夺取皇位。但事情很快便败露了,李渊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便向李世民承诺,只要他平息这场叛乱,便封他为太子。后来李世民摆平杨文干,李渊却听信谗言,犹豫再三之后宽恕了李建成,也没有履行自己对李世民的承诺,这让李世民明白不能再相信自己的父亲,也不能再对自己的哥哥手软,若想夺皇位还是要靠自己。杨文干事件激化了太子派与秦王派二者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玄武门之变的直接导火索。
在太子派的相逼之下,秦王在手下的劝说后为求自保决定在玄武门附近发动,并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
史书上是如此记载: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用我们现在的话翻译一下就是今天太子李建成与四子李元吉造反,秦王率兵将他们诛杀,害怕惊动皇上,秦王便派我来保护你。这一举动表面是镇压叛乱,实际上是李世民用诛杀二字来威胁李渊,而李渊也识相的当即借李世民护驾有功之名立李世民为太子。
2、为何选择玄武门作为政变的地点?
第一,有些玄武门的守将早早就被李世民收买为心腹了,只要在李世民心腹当值的时候发动玄武门之战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第二,秦王在京城的兵力不如太子大,如果直接领兵进军太子所住的东宫,可能会被李建成直接扳倒,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第三,玄武门是李建成及其心腹入后宫的必经之路,也不会带很多手下;
第四,玄武门的地理位置直通李渊寝宫,事变后方便立即控制李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以说李世民不仅有武将的胆识也有文士的谋略,同时能够稳准狠的抓住机会,才奠定了秦王派在“玄武门之变”中的成功。这也是为何会出现大名鼎鼎贞观盛世。
可以毫不夸张,向历史上如唐太宗这样的明君都存在,夺位之争,赵光义却不敢相信自己的家族,里面没有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