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1章 十四年后(1 / 2)

这次出巡长达一年零两个月,秦苏一行人从京城出发时是春季,再回到京城时已经是次年夏天。

回程路上快马加鞭,大家风尘仆仆,但没有人多休息,众人整顿三两日,便快速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每天的朝会上,都有新的事项举措提出,讨论得热火朝天。

跟着出巡的官员们还好,都知道发生了什么,留在京城的官员们才是一片茫然。

什么堆坝集水,用水力打造铁甲,什么钢珠轴承,改造车架,什么煤油墨印,能取代雕版印刷,什么甜菜种植,从此再也不缺糖……

啥?连火药都要改进了?咋改?还不知道?

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

与这些令人费解的事情比较起来,景熙帝要工部单独去各地搞征召,昭阳公主开始正式加入朝堂议事,都不算什么大事了。

不只是朝臣们见到公主的次数越来越多,京城的街道巡查员们见到公主出行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因为秦苏要出城和叶衍一起看煤窑炼焦,还要去看师傅们研究火药爆破。

说起研究火药,也与草原关系密切。

景熙帝等人出巡到北方的时候,亲眼见到草原骑兵,心情都很不好。

秦苏和叶衍私下道:“人在马上,手持利器,这就是巨大优势,步行军遇到骑兵毫无抵抗之力,大虞马匹不足,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哪怕草原这两年逐渐趋向养羊,但马匹的数量和质量还是远胜于大虞。

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大虞不能自己养马呢?

这实在是古代中原的通病,那就是中原养马的成本太高。

战马不耐高温,需要辽阔的土地训练奔跑,还会破坏当地的植被环境,只适合在北方寒冷地带生养,所以中原的战马向来都依赖草原贸易。

除非把草原打下来,归到自己的地盘,那样草原的东西就是中原的东西,不然这永远都是悬在中原脖颈上的一把刀。

而要跟草原打仗,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他们的骑兵。

叶衍沉思道:“冷兵器年代,骑兵天然就克制一切军队,解决这个办法,只能靠热武器。”

比如火药。

众所周知,传说中的黑火药配方是一硫二硝三木炭,但其实如果只按照这个配比去做,做出来的火药杀伤力非常小。

大规模杀伤力的火药配比不可能在明面上看到,叶衍两辈子遵纪守法,也并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些,但好在他毕竟有化学知识,知道晋升版火药比如环三亚甲基三硝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黑索金,是用硝酸法制作的,那么就需要硝酸甘油。

而其中配比,都需要慢慢试验。

……

景熙十五年,就在这样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逐渐度过。

景熙十六年,景熙帝因为夏季天热政事繁忙,口舌生疮,秦苏和叶衍便搞出了西瓜霜。

效果立竿见影,震动整个太医院。

秦苏说这个很简单,就是西瓜挖空后填入芒硝,放在陶罐中密封几日,瓜皮外面会凝结出一层白霜,刮下来就可以了。

古代的西瓜不像现代的西瓜一样甘甜多汁,里面白瓤多于红瓤,味道发苦,因此种植不多,但有此一药后,西瓜的种植规模迅速扩大。

景熙十八年,侯冬瑞努力研究的新水稻品种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可将现有产量翻倍,被称为嘉禾,意为吉祥和国运昌盛。

景熙十九年,琉璃的纯净度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不再发青发蓝,缓慢接近现代的玻璃。

景熙二十年,大虞基本达到全军配甲,羊毛和棉花在民间的价格低到不可思议,黑索金的制造因为受到硫酸甘油的限制无法大规模生产,但颗粒火药已然完善。

景熙二十三年,秦苏十三岁,叶衍十五岁,安南犯乱,叶衍作为副将前往安南平乱,战争结束的很快,但维稳治理需要大量的时间,这一去就是三年。

……

秦苏站在长廊中,望着昭宁宫庭院内陈旧的秋千,从叶衍送来的信封里倒出几粒红豆。

信中的内容很短,只说是:行路途经一山,见山中红豆茂盛,遂寄与你共看。

她微微一笑,近年来逐渐长开的惊人美貌慑得旁边的宫人们都忍不住低下头去。

只有晴梅默契地递上一个木盒打开,秦苏将红豆放了进去。

木盒里有许许多多普通的小东西,全是叶衍寄来的。

有安南官府中第一根在春天冒出绿芽的枝条,有叶衍忙到深夜里看到的半合半开的花苞,有他踏过溪水时岸边的芦苇,也有装过安南初雪的瓷瓶。

虽然京城距离安南千里之遥,但他走过的所有路,经过的所有河,看过的所有风景,都倒映出她的影子。

因为心里惦念,所以看山看水,看花看草,看星星看月亮,总会想起你,总想与你分享。

……

景熙二十六年,秋,叶衍回京,秦苏亲自去城外迎他。

四目相对,三年的时光反而成了某种情愫的融合剂,让两个人的眼神胶着在一起无法移开。

最后还是秦苏轻轻笑了一声,对叶衍道:“叶将军功勋卓绝,本宫来迎叶将军还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