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把明朝放在清朝位置上的那些事儿> 第102章 南洋风波,内部隐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2章 南洋风波,内部隐忧(1 / 2)

万历三十四年(1882年),受“黄祸论”影响,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华人被“淘金热”吸引到美国,美国害怕华人人口数量太多,从而动摇美国社会白人的主导地位,因而出台了《排华法案》。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限禁外来移民的法案。

针对美国出台的《排华法案》,大明国会自然也会通过相应的《排美法案》,将大明控制范围内的美国人驱逐出去。

尤其是北极都护府、南洋都护府发现金矿的地方,以及檀香宣抚司。

由于受到西方“黄祸论”及其背后“白人至上主义”的影响,在大明控制范围内,尤其是华人聚居区,也不可避免的,会针锋相对的出现华夏人种的种族主义——“华夷之辨”的进阶版。

同时,也会出现反对西方中心论、构建东方世界新世界观的声音。

个中详情,稍后细说。

除了与明朝一直处于战争中的俄国、与明朝互出排斥法案的美国,在“万历印度战争”中战败之后,作为西方世界的霸主,英国也一定不会甘心。

即使明面上一团和气,但他们还是会在暗地里对付中国,比如:收买明朝官员、扶植买办阶层、培植西方代言人,宣扬西式民主思想、鼓动中国国内民变、资助反对势力……

他们收买和扶植的人当中,有以东林党为首的、对朝政不满的旧派文官,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破产的、被他们扶植起来的买办阶层,也有想要推翻君主制、实行西式民主的新兴资产阶级……

当然,在原先的历史上,明朝锦衣卫能在“万历朝鲜战争”中发挥刺探军情的作用,在这个时空,同样也可以发现这些暗地里的动作。

但朱翊钧却不如他爷爷朱厚熜狠辣,没有以铁血手段处理掉这些人。

这也给后来的大明,留下了隐忧。

除了在大明国内搞小动作,在大明周边,南洋地区的藩属国,以及开始“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英国同样也会扶植反华势力。

南洋地区,历来是各种文明交汇之地。

佛教、印度教都曾传到这里,但最终的主导地位的,是伊斯兰教。

在原本的历史上,满清对南洋地区不感兴趣,加上满清自己就十分抗拒华夏文明,因为害怕被同化,便对华夏文明大肆破坏,因此,自然不会往外传播华夏文明。

而原本历史上下南洋的华人,由于在南洋地区不是统治阶层,只能被迫接受这里的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统治,不但无法传播华夏文明,甚至连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都十分艰难。

但在这个时空的南洋地区,却和历史上不同。

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明朝便十分重视南洋地区,还将南洋地区建立的华人政权册封为土司,开启近代化改革后更是设立了南洋都护府,加强了对南洋地区的管控。

而南洋地区的华人土司,也在积极推广华夏文明,为了增加自己的“长官司”数量,不断从国内吸引华人移民,并对当地土著进行同化,将自己直接统治的地方治理得如同内地一般,还在不断开拓地盘。

南洋地区的大部分地方,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

包括大明在这里的两个藩属国——苏禄、浡泥。

而反抗华人土司扩张的土著,虽然本身文明程度不高,还保留了一些原始的巫术,但大体上也是信奉伊斯兰文明的。

在华夏文明传入南洋地区以后,必然会与当地原本占主导地位的伊斯兰文明产生冲突。

英国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自然会资助那些反抗华人土司统治的土著,并借助奥斯曼帝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在苏禄、浡泥两国中,煽动反华情绪、扶植反华势力。

因此,在南洋地区的大明藩属国、华人土司境内,华人和土著之间的冲突也会越来越多。

万历四十年(1888年),大明藩属国、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苏禄、浡泥两国,发生针对华人华商的暴动。

消息传回,朝野一致要求出兵南洋。

朱翊钧旋即下达诏令:凡大明藩属国,必须奉遵华夏文明,衣冠、文字、礼仪、制度悉同中国,君主不得拥有“苏丹”等其他称号。

各大明藩属国,不但只能保留大明册封的藩属国王称号,而且还要按照华夏文明的传统,设立太庙、对先王尊以庙号,王族也必须取华夏姓氏与名字。

这些举措,大明的亲王藩国自不必说,从分封之日起便严格遵守,暹罗、越南这两个华人做国王的藩属国也早就实行了,而朝鲜、琉球更是早在前朝就实行了。

剩下的藩属国,在这个诏令之后,没怎么受华夏文明影响的开始了华夏化进程,早已经受华夏文明影响的彻底完成了华夏化。

这也为东方世界的最终形成,做足了准备。

对于各藩属国的王族,尤其是王位继承人,也会在朱翊钧的要求下,被送到大明皇家大学留学。

等他们回国继位之后,自然会成为大明最忠实的藩臣,在国内推广华夏文明。

不过,为了中亚地区的战局稳定,布哈拉、希瓦、阿富汗这些以“天可汗”的名义册封“汗王”的伊斯兰教国家,被排除在了这道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