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 第108章 出征前的准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8章 出征前的准备(1 / 1)

在脱脱的说服下,除了兀良哈木跟乃尔不花有些不甘心外,其他人纷纷表示赞同,大家心里对这些斗争心知肚明,因为这是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他们二人都想要借机吞下对方,脱脱这一招把他们分了开来,彼此没有了机会。

在对大明的事儿上,北元的这些汉子基本都能放下内斗,一致对外,毕竟这是种族之间的战争,家国仇恨远胜过私人恩怨。

北元这边点兵点将,已经集结了二十万人的大军,分别由太尉乃尔不花领兵八万进攻大宁,太师阿鲁台统兵六万进攻宣府,大将哈木赤领兵六万进攻宁夏。

这样的分配,的确合理,乃尔不花从自己的地盘出发,其他两路也不干涉,兀良哈木手下从中、西进攻,退可回腹地,进可渡黄河,计划的天衣无缝。

不过事情往往就出现在特殊情况下,这里的特殊情况就是地理位置。

先说宣府,宣府是谷王朱橞的地盘,此人就是郭惠妃的儿子,他战力上不及燕王、宁王,不过却对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方针贯彻的很好,因此,宣府的城墙高大而坚固。

再者宣府距离大同、北平都路程较短,一旦宣府发生战事,必要时大同、北平军队就可支援,而太原守军又可向前推进至大同,牢牢锁死南下的防线。

说了这么多,就一个意思,宣府不好打,凭阿鲁台那六万人根本拿不下来。

兵力最多的乃尔不花,进攻大宁倒还说的过去,毕竟乃尔不花与宁王朱权没少打交道,二人也算是老对手了,宁王手中的“朵颜三卫”他没少领教,二人算是旗鼓相当。

宁夏就有意思了,此地靠近西北,由庆王朱栴(zhan)守卫,北边黄河流进,形成银川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南边则是山峦起伏,植被多荆棘蓬蒿为主,周围也没有距离特别相近的戍边藩王。

北元的大军只要能越过贺兰山这座石头天堑,那宁夏就如探囊取物,不过想要纵深平凉、西安就有些吃力了,地理位置限制了他们的骑兵发挥,这样的地方举兵六万有些浪费了。

现在,他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蒙古人的战备不像汉人那样,他们的生活就是随着牧场不断变化,因此并不需要多少物资。况且本次出征并没有打算打持久战,也不以攻克占据领土为主,而是要向大明展示肌肉,所以粮草并未大规模筹集,再说他们现在也筹集不到。

很快,北元大军异动的消息就被边关斥候发现,进而上报几位戍边藩王和朝廷。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他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不是惊慌,也不是愤怒,而是兴奋!是的,没错,老朱现在很高兴,他本来就准备计划跟北元再干一场,无奈的是兀良哈木跟他老爹一样,似乎被自己打怕了,大军一开出边塞,他们就逃的无影无踪,几次都是无功而返,谁让人家是游牧民族呢,轻装减行。

这次好,自己正愁没法找到他们,他们自己倒找上门来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很快,朝廷中的文武官员都知道了北元动军的消息,一些武将们兴奋异常,已经摩拳擦掌准备求一个出战的机会,在他们看来,兀良哈木就是给自己送军功。

与武将相比,文臣们倒显得平静的多,他们自信于朝廷的作战定会大胜,一场结局注定能料到的战争有什么可筹划的。就如足球比赛中,两支实力悬殊的球队,的确提不起球迷多少兴致。

大明对于外敌来犯这种事儿,不用朝议,因为决策只有一个,那就是打!这种决策不仅在朱家子孙中形成了固有的传统,在朝臣中也形成了鲜明的认知。没有人会示弱,哪怕是后来土木堡之变,蒙古人打到皇宫城下,也没有人轻言放弃。

朱元璋这几日脑海中一直思索着派何人出战,他把武将们挨个思索了一番,忽然间发现除了蓝玉外,似乎没人能再扛起作战的帅旗。要知道作战的主帅可不是那么容易培养成的,此人必须要有灵活的头脑、坚韧的意志、严谨的思维和对战争灵敏的嗅觉等等。

要是换做以前,老朱很有可能亲自上手,要知道,他的皇帝身份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位杰出军事家。当年那场鄱阳湖大战,就是他亲自指挥的。

可是朱元璋老了,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纵横千里的朱重八,长期的战争和繁杂的政务已经压垮了他的身体。

年轻人不经过战争的洗礼是不能堪当大任的,他们读了几本兵书就以为自己成了将军,战争不是儿戏,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一些兵书都是来源于现实,而现实又是千变万化的。

朱元璋想到了李景隆,这个人年纪合适,可他除了顶着一个武将的头衔外,什么也干不了,而一些培养起来的新秀又在前面的清洗中被他杀掉了,剩下的要么他不想用,要么就是不能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