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各藩王都陆续离开京师赶回自己的封地,戍边的塞王走的最早,开春了,经过一个冬天的风霜雪冻,草原上的物资已经匮乏,再不抢点东西续命,真就没法活了。
朱允炆跟朱棣之间经过几天的观察和交流,也没有什么收获,双方都在相互试探,况且朱棣在当前阶段还是相对克制的,毕竟朱元璋还可以再活几年,这也给了朱允炆发展自己势力的时间。
一个噩耗送到了朝廷,西南大将,朱元璋的义子沐英病逝,年仅四十八岁,本是在年前就已经死了,因为交通不便,加上这种事儿在皇上发言前不可往外透露消息,以防西南作乱。朱元璋伤心了许久,这是他最信任的外姓人,也是马皇后亲自关照过的。不过朱允炆却没有什么反应,他跟沐英不认识,沐英从跟了朱元璋就基本一直在外征战,近些年又被安排到西南平叛、镇守,所以一直未在朝中。不过对于这个人的死朱允炆还是很可惜的,毕竟是名将。
死去的人已经死去,活着的人还要活着。相对于朱元璋的伤心来说,朱允炆以及朝廷中的人更关注西南局势,稍有差池,西南平复下去的战乱又将战火重燃。
不久,圣旨就下达到了云南,命将尸体运回,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号“昭靖”,侑享太庙。这份殊荣实至名归,沐英八岁就被朱元璋两口子收留,后收为义子,马皇后对他视如己出,当时还处于四处征战的局面,沐英自小就见识了刀枪剑影,十二岁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了军旅生涯,身边的将领、士兵都是他的老师,老朱也亲自上手,可以说沐英是在实践中认识真理的,这样的年轻将领可遇不可求,在朝中功勋已经老去的时代,他能够镇守西南十余年不乱,着实功绩不朽。
其实纵观大明历史,从明初到明末,北方和中原都打的不可开交,北元、瓦剌、农民起义、女真入侵等,唯独不见西南有战火,尽管明朝内外部都已经打成一锅粥了,可西南出奇的稳,这就是沐家的功劳。从沐英开始,家族世代守护大明西南,且劝农桑、同文化,西南土著都认可大明,沐家对大明可谓是忠心耿耿,对中国民族和谐功勋显著。所以,在沐英的尸体运回后,朱允炆特意亲自前去吊唁,以表达他对此人的敬佩。
下葬这天,蓝玉、傅友德、王弼、冯胜等一众曾经的战友均来送别,朱元璋坐在谨身殿中听着锦衣卫探子传来的密报,脸色平淡。
“咱儿子死了,允炆啊,爷爷本欲留着沐英是给你撑腰的,有沐英在外,加上李善长这个老东西在内,蓝玉他们就算想有二心,也翻不起什么浪,但天不如愿啊,可怜那孩子正值壮年就这么,唉,罢了罢了,爷爷在帮你看个几年,要是你镇不住他们,那爷爷就拉着他们一起走吧,给你把鞭子上的刺拔干净,你也好驱赶大明这辆马车。”朱元璋心道。
此刻的蓝玉等人还不知道因为沐英的死,他们又被朱元璋盯上了。而一些有想法的人已经想到了什么,脑袋都缩了起来。
“沐英死了,别看我们茹儿入宫了,但那也不是护身符,说不准哪天屠刀就下来了,最近都给我老实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不要和朝中武将、藩王再有什么联系,哪怕是正常的人情往来都不要有,都听到了吗?”李善长吩咐着几个儿子。
“沐英一死,皇太孙就少了一条有力的臂膀,这对殿下来说是好消息。”燕地,老僧道。
“沐英与我相识多年,亦师亦友啊,还真是可惜。不要小瞧了那孩子,这次本王入京,那孩子变化很大,全然不像之前密信中所说的书生意气,不仅身上有了王者之气,对军事也是颇有见解,这样的对手不简单呐!”朱棣有些哀伤,又有些顾虑的说道。
“呵呵,贫僧倒是颇想见识见识皇太孙的手段,这样的对手才更有意思。”老僧信心十足的说道。
“真是个疯子。”朱棣心中道。
宁王府,朱权沉思着,看来这几年定要小心了,朱允炆那孩子不简单,朱棣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再加上淮西那帮人,呵呵,够乱的,自家各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让他们闹去吧,老爷子可精明着呐。
朝中各部,包括宫内都凝聚着一股无形的肃杀气息,臣子、內侍小心翼翼,就连一些贵人养的狗都不再乱吠。
所幸朱元璋并未有任何的动作,除了脾气暴躁,诛杀了几个犯错的臣子和不长眼的內侍外,并无牵连的动向,但这样的沉默更让人害怕,据说每日上朝前,各官员都要抱抱老婆、亲亲孩子,安顿嘱咐好后事,甚至有些还交代了私房钱藏在哪、哪里还买了地、祖坟上埋了金子、外面还有个小的等等事项,这才不舍得去上朝。如果晚上安然无恙的回来了,全家喜极而泣,又活了一天啊。
朱允炆也感受到了这种不寻常的压抑氛围,但他不是神仙,这种事儿他也没办法,能做的就是尽量阻止朱元璋杀伐。可往往事与愿违,有些人就是头铁,非要试试朱元璋的屠刀。这一次又是人头滚滚,朱允炆都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