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海那赫的人又给景隆皇帝带来了他最需要的东西——钳制闻元忠的方法。
自古以来后方的皇帝想要钳制前方的将领,除了权力制约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钱粮上动手脚。可是之前景隆皇帝觉得这一招对于闻元忠可能并不管用。
毕竟闻元忠在秦凤路也经营了一年了。而且闻元忠在清流们的帮助下也囤积了大量的粮食。景隆皇帝觉得就算不依赖他的支持,闻元忠也能打上几场大仗。
以秦凤路那边双方的态势来看,他觉得闻元忠还真有可能用几场大战把北庭人赶出去。
就在景隆皇帝左右为难的时候,海那赫的人告诉了景隆皇帝一个至关重要的消息。那就是闻元忠手里的钱粮远没有景隆皇帝想的那么多,因为闻元忠的身上始终挂着一个巨大的放血包——路旭!
当然了,海那赫的消息自然不会是光明正大的送到景隆皇帝的面前的。实际上,他买通了景隆皇帝的宠妃安贵妃。
安贵妃是大梁的属国送来的秀女。对大梁本就没有什么忠诚可言,而且她的儿子也因为她的关系注定不能染指皇位。所以她这辈子算是没有什么指望了,也就只能仗着景隆皇帝的宠爱捞钱了。
对景隆皇帝来说,这个无依无靠只能指望他过日子的安贵妃恰好就是最让他放心的人。所以也就只有在安贵妃这里,景隆皇帝能放下防备做自己。
其实景隆皇帝也不是不知道安贵妃贪财,可这又能怎么样呢?身为大梁的皇帝,景隆皇帝还真不怕自己的妃子贪财,而且正因为安贵妃贪财,所以她才必须死死的守住景隆皇帝,这不就更让景隆皇帝放心了吗?
毫不夸张的说,虽然安贵妃今天已经年近三旬,在后宫女子之中她完全可以算是人老珠黄了。可她依然圣眷正隆,就是因为她几乎就相当于景隆皇帝的白月光。
这天,当景隆皇帝带着一肚子的烦心事儿来到安贵妃的寝宫之后。他自然是按照往常的习惯跟安贵妃吐了不少苦水。
从海那赫那里拿了好处的安贵妃这下可算是看到机会了。不得不说的是,安贵妃作为一个兢兢业业的捞钱人,她还是挺有信用的。毕竟若是她收钱不办事儿的名声传了出去,以后哪里还会有人给她送钱啊?
于是,她假装不经意的说了一句:“说来也怪,那闻元忠哪来的那么多钱?照理来说,那个路旭凭空建了一个小县城应该花费了不少钱粮才是,现在他又拿下了一座秦州府。”
“就凭他那么一座小县城当然是负担不起秦州府的钱粮消耗的。那他就必须得仰仗闻元忠,可闻元忠都在路旭身上花了这么多钱了,他怎么还有钱和北庭人打仗?”
这一句话堪称是醍醐灌顶!
景隆皇帝的思路当即就打开了!
事实上,安贵妃这也算是歪打正着。毕竟如果事情真的像她说的这么简单的话,那以景隆皇帝的智慧他应该早就发现闻元忠的弱点了。
以闻元忠的实力,他其实完全负担得起这样的消耗。
从表面上来看,闻元忠那是拿整个秦凤路乃至半个大梁积累了一年的财富来供养他和路旭打仗。这么一想,是不是就感觉闻元忠负担这些消耗并不算离谱?
这也就是为什么?景隆皇帝明知道闻元忠现在消耗极大的情况下,依然认为闻元忠还能支撑几场大战的原因。
可是这套逻辑却有着一个漏洞,那就是闻元忠现在耗费钱粮的速度要远超正常的大梁军队!
正常的大梁军队,哪怕是禁军这样的精锐,若论平时和战时对钱粮的消耗能力,那也是远远比不上秦凤路的大梁军的。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别的地区的军官可以喝兵血,而秦凤路的军官不行!
在大梁全国各地的军队之中。长官喝兵血、吃空饷乃至于克扣粮饷的事情几乎已经常态化。
可这一套在秦凤路就不灵了。一则秦凤路之前被北庭人打烂了,整个秦凤路的各层组织机构和军队几乎都是后建的。
从秦凤路新招募的这些新兵根本不知道军中的那一套“规矩”,他们只认当兵吃粮,你要是敢不让他们吃饱他们就敢闹饷。
其次,秦凤路的军队还承担着备战的任务。这些军队往往还要参与重修各种军事设施,路旭的原身不就是在修堡墙的时候被活活迫害致死的吗?
这些活儿可都是重体力劳动!不让士兵吃饱人家哪有力气给你干活儿?再加上这些兵又“不懂规矩”,不吃饱、不给足钱就要闹饷,所以这里的军官相比起别的地方的军官自然就收敛了许多。
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刚刚重建的秦凤路官场派系众多。所有人都在盯着自己的同僚,大家都想等着对手犯错,从而把自己的政敌搞下去。
尤其是在闻元忠和沈斌鸿争锋的时代,当时官场上的对立就更加的尖锐了。在那种情况下,谁敢给自己的政敌留下把柄?这时的部队要是闹了饷,那这支部队的长官几乎必然会被自己的政敌弄死。
在那种情况下,那些军官就是想不手脚干净一些也不行。直到后来沈斌鸿退出秦凤路,且各种军事设施都修复的差不多了,才有人敢对军用物资下手,于是被路旭逼死的那个麻星洲就在那个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