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路旭开始研究怎么搞军改?闻元忠拼命地给右贤王“捧场”的时候,有关秦州府的消息悄然传入了大梁的京师汴梁之中。
最近,大梁的掌舵者景隆皇帝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心。对于北庭人的意图,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了。他非常清楚,北庭人这一次就是想要来狠狠的捞一笔。
但如果自己手下的部队表现得太过拉垮,北庭人顺手就会将自己的大梁给灭了。
作为大梁的皇帝,对于自己手下的军队他是一点信心都没有!
在战斗开始之后,北庭的两路大军可以说是齐头并进。右路军那里,因为大梁自己的安排。所以秦凤路很快就基本沦陷了,不过这个符合景隆皇帝的利益。
而且放弃秦凤路,也能在客观上让大梁完成兵力收缩,使得大梁方面可以确保汴梁的安全。
如果说右路军方面,一切都还没有超出大梁方面的掌控的话。那左路军那边的情况就非常不妙了!
左路军在北庭左贤王的带领下从逐州出发,一路连克保州、祁州、深州、蓟州、恩州、洺州等十几座城市,大军现在已经直逼澶州,澶州是汴梁的门户。如果澶州再沦陷,那么北庭大军就可以直逼汴梁城下!
虽说在大梁这两年的努力下,汴梁已经做好了大战的准备。就算是北庭人赶到了汴梁,能对汴梁造成的威胁也不大。
但是!
汴梁毕竟是大梁的首都。大梁建国两百余年,还没有被人逼近过首都呢。
如果这一次被人打到汴梁城下,那么这对大梁皇室的统治是极大的动摇。真到了那个份儿上,天下的士绅就都会知道大梁皇室已经不行了。天下的普通百姓也会对皇室失去信心。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话。景隆皇帝是真的不希望澶州失守!
可是为了挡住北庭大军,他已经多次换帅,可是战局却始终无法扭转!
景隆皇帝知道,大梁的军队打不赢并不完全是将帅的问题。大梁的军队已经烂到骨子里了,就算是换再厉害的将领,面对一群老爷兵,他们也是无能为力。
直到这时,景隆皇帝才有一些后悔。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帝,在他在位期间他大搞平衡之术,逐步地削弱了文官集团的权力,让皇权得到了稳固。
他一度觉得,自己极有可能是大梁两百多年来最有权威的皇帝,可是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有代价的。
大搞权谋之术就意味着很多时候大梁皇帝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想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搞制衡。
就比如前两年,在军中颇有威望的杨老令公便提议景隆皇帝搞军改。而且当时杨老令公就说了,若是再不搞军改,要不了两年大梁就再无可战之兵,到时候面对国势蒸蒸日上的北庭,大梁将毫无抵抗之力。
可是当时的景隆皇帝满脑子想的都是和文官集团斗法。在他看来,当时的军队虽然烂,但是军中的利益却可以和京中的世家大族做政治交换,所以对他稳固权力是有益的。
而且面对军队之中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景隆皇帝觉得在确立皇权的权威之前还是不要轻易去动的好。
结果就是,他错过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的机会。从而让自己陷入到了今天的危机之中。
现在,眼看着敌人已经打到了澶州。他又不得不将“不识相”的杨老令公请出来,希望他能帮自己力挽狂澜。
可就算是景隆皇帝自己都觉得,希望不大了啊!
景隆皇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知道丁年反叛的事实的。景隆皇帝对此表示自己心态稳定。
毕竟秦凤路的失守是在他意料之中的,丁年在秦凤路反叛对局势是造成不了太大的影响的。
然而,对这件事杨老令公却有不同的看法。景隆皇帝还记得,杨老令公在出征前曾经对景隆皇帝说过:“丁年是老臣的女婿,老臣对他还是很了解的。”
“他这一辈子酷爱钻营,一心想的都是一些蝇营狗苟之事。当初老臣看重他的就是他八面玲珑的性子,老臣觉得他就算前途不大,但像他这么爱钻营的人也不会参与到朝堂争夺之中,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危险,那他这一生的荣华富贵应该是没问题的。至少亏待不了老臣的女儿。”
“就凭他的那点能力和胆气,让他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叛国?他当然是能做出来的!”
“但是说他敢造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老臣推测,他极有可能是被北庭人推出来的幌子。”
“可北庭人是没有必要这么做的,他们在秦凤路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何必推出这么一个傀儡?”
“若是让老臣给他们找一个理由的话,那就只能是在秦凤路出现了一个让他们觉得非常难缠的对手。所以他们才急需一个人统领一群数典忘宗之辈来帮他们减轻压力。”
从上帝视角来看,杨老令公的话说得当然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他对形势的判断之准也能说明他在军中的威望不是白来的。
然而,当初的景隆皇帝对杨老令公的话那是一个字都没有信。相反,他还觉得杨老令公有些得寸进尺了!
......
听起来景隆皇帝似乎是有点神经病?杨老令公只不过是提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