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名为木子衡的晋王,从立春之际就猫在牛头庄,亲自跟着蓝大海等一伙经验丰富的老农,插秧耕种。此时他正两腿泥的和一群老农蹲在田里边,互相交谈着。
锦潼为了多为自己挣点功劳,更好地活着,可谓费尽苦心。她作为一个思想成熟的现代人,十分清楚个人力量有限,能够合理利用团队力量,才是最佳做法。
古人有许多智慧,其实并不输于现代人,只不过因为时代的限制,他们没想到有这种操作,所以做不出来。
锦潼所做的,就是把思路提供出来,自然有大把实干人才替她做出来。她的目标很明确,找出亩产量高的粮食,提高水稻的亩产量,然后借用郑祺琰的力量,推而广之。而晋王,就是听郑祺琰说过,锦潼的牛头庄,居然能种植出亩产近五百斤的水稻,所以才乔装成郑祺琰其余庄子的账房先生,前来取经。
牛头庄离上京不过百余里,虽没有北地那么寒冷,不过冬天也是冰封千里,无法种植农作物。开春后三月份冰雪消融,四月初才开始种植水稻,所以只能一年一熟,不似江南鱼米之乡,能一年两熟。
赵老三精挑细选出擅长农事的老农,挑选发育良好的养殖稻与野生稻进行人工授粉,得到适应能力更强、产量更高的水稻,留下秧种后。第二年选择土壤肥沃培育秧苗,在秧苗长到三寸左右时,进行插秧。
晋王全程跟在蓝大海身边,看着秧苗抽出第一节稻茎时,众农民如何精心照料,适时拔出杂草,清除害虫。直到中秋前的丰收,亩产量果然高达五百多斤。
更让晋王吃惊的是,蓝大海等人在高处开辟出农田,种植一种叫“地瓜”的作物,说是若是打理得好,亩产一两千斤以上不成问题,震惊的晋王深表怀疑,如今,便亲自在那半亩地瓜田,想要见证奇迹。
小孩屁颠屁颠跟在晋王后边,心中欢喜无比:原来晋王在牛头庄,怪不得侯爷要特特把他安排到这里呢!总之,晋王的安全,他负责了!
晋王此时却无暇顾及小孩,他一门心思都在眼前这半亩地上。蓝大海带着他两个儿子,每起出一株地瓜,便立刻将泥土搓干净,上称,报出重量,晋王亲自拿笔记着。
蓝大海起出一株长了二十来个地瓜的藤,激动得声音都变了:“大娃,快,快,这都有十来二十斤了!”蓝老大接过地瓜,一脸兴奋搓掉泥土上称,高声喊给晋王:“木爷,二十一斤七两,二十一斤七两!”
小孩一脸不解,晋王的护卫潘达跟小孩解释:“这玩意叫地瓜,是侯爷从南疆带过来的。夫人吩咐庄里人好生养着,一株苗说是能产十个左右地瓜,七八斤重。今年种了半亩地,毛估估至少能有一千斤产量。”
“这玩意能干嘛?吃吗?”
“就是吃啊!能吃啊!能填饱肚子!”潘达说着也激动起来:“一亩地能产两千斤,蓝叔说了,这地瓜容易种,哪儿都能种!你想想,你想想,这要是整个大熠朝都种上了,谁还饿肚子啊?”
“真的假的!”
“你他妈瞎啊!这一片都是,你看看那一串串刚出土的瓜?你看不到啊!”
“不是不是,潘达,我是一时太过惊讶,没反应过来。”小孩苦出身,自然清楚百姓能填饱肚子的重要性:“那,这要是整个大熠朝都种上这地瓜,岂不是没人会饿肚子了?”
“那还用说!”
晋王忙中抽空回答:“锦夫人说过,若是长时间以地瓜为主食,人受不了,身体虚弱,容易浮肿。还是需种植麦黍稷豆稻等主食搭配食用,鸡鸭鹅猪等的养殖也不可或缺。”
那边蓝大高声报:“九斤三两!”
晋王赶紧下笔记录,写好后继续说:“这地瓜的叶子,可作为鸡鸭猪等的饲料,大力推广种植,本~嗯,咳咳,侯爷是势在必行的!”
蓝大海带着人仔细将全部地瓜起出来,半亩地,种植一千三百七十六株,最少一株也产了四斤多的地瓜,最多的有二十来斤,晋王飞速拨打着算盘:两千七百六十三斤有余。
他热泪盈眶地向大家报出数目,顿时一片欢呼。
蓝大海老泪纵横地扑在地里,双手紧握着泥土:“夫人!您说过,这地瓜若是种成功,从此,大熠朝再无饥馑!老奴没有辜负你的期望,成了!真的种成了!”
“大熠朝再无饥馑!”晋王捧着手中计数纸张,忍不住重复蓝大海的话,也是热泪盈眶。
入夜,整个牛头庄一片喜气洋洋。
赵老三放倒十头肥猪十只羊,庄丁们一边热火朝天架大锅宰杀猪菜,一边架篝火烤全羊。
晋王带着几个贴身侍卫,撸起袖子,非常接地气地帮着倒忙,把本就手忙脚乱的庄丁们,帮得更加地手忙脚乱。那一塌糊涂的场景,晋王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帮下去了,便另外自掏腰包,让赵老三给大伙再多加几个菜。
那阵阵肉香逆风都能飘十里,馋得牛头庄的佃农们,恨不得蹦到赵老三面前,自我推荐自签卖身契给锦潼当家奴。
酒足饭饱之后,一群人手舞足蹈、载歌载舞闹腾到鸡叫三遍仍是兴头十足。不知谁起了个头,一群人莫名其妙对着初升的太阳叩拜不停,口中乱七八糟称颂着锦潼,直把锦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