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风起明末> 第三百一十三章:庙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一十三章:庙堂(1 / 2)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br>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br>伴随着万家的灯火陆续点燃。</br>百孔千疮明帝国向前颤颤巍巍的迈出了一步,冒着风雪进入了新的一年。</br>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国的九边一片寂静,隆冬时节长城内外皆是一片沉寂。</br>建奴入侵造成的影响和破坏还未消弭,死去的人无法复生,但是活着的人仍然需要继续的生活下去。</br>边事缓和,建奴退却,去年初春的那一场大捷,让整个九边北国都欢呼雀跃,为之而振奋。=</br>青山关大捷造成的最大影响,不是杀伤众多的的建奴北虏。</br>而是一扫数十年来辽左败局之萎靡,荡清了朝堂内外之惊惧。</br>九边军兵皆受振奋,各地营镇皆领鼓舞。</br>洪承畴任蓟辽总督、孙传庭任保定总督。</br>两人上任之后皆是锐意进取,革除弊政,大练新军。</br>宣府、大同、山西、蓟州、昌平、辽东、山海关、宁远等十数镇皆是厉兵秣马,一扫昔日之颓势。</br>尤其是孙传庭,相比于洪承畴而言,孙传庭所做的事情更为激进。</br>不仅改革卫所,重练军兵,重修军械,半年时间连上百份奏疏针砭工部、兵部两部诸事。</br>工部的贪腐,兵部的冗沉被孙传庭毫不留情的揭露了出来。</br>原本所有的奏疏都应该要经过内阁之手,但是因为拥有崇祯特许的权力,孙传庭获得了密奏的权力。</br>密奏由东厂的厂卫直接传递到崇祯的手中。</br>也正是因为如此,崇祯才能够看到着一些奏疏。</br>这些奏疏全部都呈递上去,引发的结果便是致使崇祯勃然大怒,下令清查两部诸事,尤其是工部兵备质量奇差和贪腐成风之事。</br>兵部和工部两部因此遭受了整顿。</br>得到了整顿之后的兵部办事效率提升了不少,而工部制作出来的军械质量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br>作为始作俑者的孙传庭,也因此遭到了更多的非议和敌视,弹劾攻讦孙传庭的奏疏几乎连日不休,积满了内阁的桌台。</br>对于这些上呈而来的弹劾奏疏,崇祯全都是留中不发。</br>不过从一开始的斥责弹劾之人,再到后面的沉默,明显能够看得出来崇祯态度的变化。</br>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不过这些都并非是崇祯对于孙传庭态度转变深层的原因。</br>改变崇祯看法的,是因为在他答允了孙传庭的所有请求之后,最后却没有见到多少的成效。</br>而最后让崇祯对孙传庭产生厌恶的则是,孙传庭在十二月时,竟上疏请辞保定总督,理由竟然是伤风久治不愈,竟致使双耳失聪。</br>京师紫禁城,西暖阁之中,崇祯怒气冲冲,一把将手中的奏疏丢到了地上。</br>“当真是可笑之极,这孙传庭真当朕是三岁稚童?!”</br>“区区伤风数月不愈,竟然能致耳聋,简直滑天下之大稽!”</br>崇祯神色恐怖,大发雷霆,阁内一众宦官宫女皆是跪伏在地,战战兢兢。</br>暖阁之中,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王德化并不在其中,而是王承恩跪在一旁。</br>王承恩跪在近侧,他的神色复杂,想了一想,顶着压力说道。</br>“孙督抚病情反复,此前派去的几名御医也说孙督抚此次病的确实不轻,兵部核实也是……”</br>王承恩的话没有说完,便已经被崇祯直接打断了言语。</br>“再如何,区区伤风,如何能够致使耳聋,甚至不能理事。”</br>崇祯心绪稍平,但是心中的对于孙传庭的怒火却没有平息多少。</br>“朝堂内外全都在弹劾和攻讦他孙传庭,这些所有的弹劾和攻讦都被朕挡了下来。”</br>“为什么?”</br>崇祯神色可怖,怒声道。</br>“就是因为朕信任他,他要整顿卫所、他要改革军制、他要兵要粮要钱,朕力排众议全都给了他,分毫不差。”</br>“哪怕是工部和兵部诸事,朕都信他,着人整顿,哪怕是朝廷动荡,百官相迫,朕都信他,朕都无怨!”</br>崇祯越说便是越是愤怒,原本平复下来的心绪又激荡了起来,忍不住怒而起身,寒声道。</br>“结果到现在他孙传庭收效甚微,经年无功,然后称病辞官。”</br>“你告诉朕,他这不是在推诿责任,是在如何?”</br>崇祯的神色被王承恩尽收眼底,他常伴崇祯左右,岂会不知崇祯的脾气。</br>自己这个时候若是为孙传庭辩解,恐怕还会触怒崇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