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辞旧迎新(1 / 2)

立春,万物生。

对于水稻的种植,乐尧一知半解,找老农了解过后,得知安南县一年栽种春秋两季稻。

春稻在二月播种,三月进行移栽,六月收割完,再行移栽秋稻,九月收获后就进入休耕状态。

一年两熟,安南百姓还食不饱腹?

主要原因必定在于沉重的税赋,可自己一时半会解决不了。

其次是产量。

簿册上记载不知道真假,今年自己全程参与耕种,才好对症下药改进。

现在才一月出头,各家各户已经在田地里开垦了。

不少人家用镢头刨土,可还有些用撬棍和石器锤打土块,效率太过落后了,乐尧站在田垦上叹气。

人力不够,本应畜力来凑。

可安南一万多人,耕牛竟不足十头。

其中八头在富户乡绅庄子里,县衙职田有一头,老百姓手中一头都没有!

当下用的农具,也比其他州县原始。翻阅了史料县志,大行朝农耕文明并没有滞后到如此地步。

民以食为天,王朝的安定,也需粮食供给稳定。当权者即便贪图享乐,亦重视农业生产。

可安南县仿佛被遗忘了,连年遭灾、官府无视。

百姓没有富余,买不起农具,祖辈传下那些,也被用来换粮食活命了。

看到周边费劲力气垦地的农户,乐尧想到踏犁这一人力耕地工具,省力又实用,可惜目前大行朝并无此物,只能自己研制。

踏犁犁架是木制,铧口得用生铁铸成,打造一把,估摸着耗费二两银子。

以当前县衙积蓄,顶多置办五十把。

安南耕牛缺乏,各处开垦田地,皆可用踏犁提高效率。

但五十把踏犁,即便制成,八个乡四十多个村,加上县城不少务农的民众,怎么分又成了大问题。

钱到用时方恨少!

乐尧再次坚定要大肆扩张安南香,必须催促黄达能和李东来开分店了,一刻也不能等。

以现在官府的实力,只能满足百姓用上成本低廉的木制工具。要实用且有助于提高耕种效率的,一时半会,乐尧只想到秧马。

腹如小船,秧苗可放置其间,人可以坐在上头在稻田里移动,减轻拔秧和插秧弯腰负累。

主要是造价便宜,工艺简单。

工匠一日可做成一个,若是熟悉了,每日三五个不成问题。

乡里每个村子都有几个会做木匠活的,想要在安南县普及,还是挺容易的。

于是,丰献十六年,安南县县衙第一条告示,便是号召各村工匠制作秧马。

把他们集中到一起,研究如何又快又好制作秧马。

来者不愧是拥有技艺之人,即便参照乐尧的抽象设计图,也复原得七七八八。

每人拿到了一两赏银,还接到了一项官方活计:每做成一个秧马,售卖时,官府补贴七成。

也就是说售价十文,老百姓只需要付三文钱就行了。

至于售价几何,刨去木料开支,工匠们还额外加了几文钱,这样自己也能得辛苦费。

得刘县丞告知后,乐尧只说了一句:“理所应当。”

可秧马这个工具,一开始乡民们都不稀罕。毕竟是新鲜玩意,看起来还像小孩玩乐的木马。

工匠们制作积极性依旧高涨,闲着也是闲着,卖不卖得出去,官府都会给钱,他们是不亏的,所以攒了好些在院里。

实在摆不下了,就堆在外头,路过的村民见到了还打趣:“呦,这是小娃儿的木马船吗?”

等到三月拔秧苗时,乐尧坐着驴车,穿着一身麻布衣裳,来到河中乡。

手里拎着秧马,身后跟着乐山,来到一户农家秧田里,征得同意,挽起裤腿跟着下地了。

把秧马放在育秧田里,坐在上面,按照老农说的,顺着力道把秧苗一颗颗从育秧田里拔起,凑成一把后用晒干的稻草梗捆好,放进秧马腹部的小船舱里。

眼前一小块地的秧苗拔完后,两腿一蹬往前滑行,毫不费力,累了还可以坐着休息会。

看到乐尧示范了一遍用法,其他秧田里直腰擦汗的百姓啧啧称奇:“这可真是个省时省力的好东西,这就是官府说的秧马吧?我也去木匠家买两个,说是拔秧、插秧都能用。”

“帮我带一个!”累得直不起腰的老汉大声说道。

乐尧笑着说:“对啊,拔秧、插秧都可以用,还是挺方便的。”

乐山站在田埂边,不停地小声念叨:“三叔,您怎么下地了?”

“三叔,您腿上有只虫子!”

“三叔,您脸上有泥巴。”

“三叔,……”

乐尧扶额:“小山,你在老家又不是没干过农活,大惊小怪的。”

“可您没干过啊,您怎么可以下地干活呢?谁家当……种田的?”想到乐尧叮嘱不要暴露他身份,只能含含糊糊地说着。

“好了,我就是试试。”说完就起身,跟老农道谢后,把秧马送给了他。

“这怎么使得?好几个钱呢!”老农连连摆手。

“老丈,您不嫌我糟蹋了秧子就很好了,这秧马我也用不上,送您物尽其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