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4 章(1 / 3)

林家现在住的榆阳村,位于江安府豚山县。

村里有村民二百余户,除了李氏一族,其余皆是三年前移民过来的。

杂姓而居,遇到事无人主动出面调节。一开始,这个急救成的村子就因为宅基地、田地划分等问题发生过好几起争端。

事情惊动了县太爷,为免事态失控,便派人过来主持工作。

在林振文看来,他们主要做了三件事。

首先是登记户籍,确定村民信息和总数。这非常重要,户籍在官府存底后,他们才不算黑户,能分田分地。

不过这之前,他们得先定村名。这就个普通山村,要说有哪里特别,大概只有村口那棵老榆树,向阴一面枝繁叶茂,向阳一面早已干枯。据李氏族人说,这棵树十年前便是如此,大家惊奇不已,简单商量后,新村名被定为“榆阳”。

其次就是分地,这是农民最关心的环节。

榆阳村姓氏杂而多,大姓小姓人数相差悬殊,按族群分地不公平,只能麻烦点按人头分,并规定三岁以上皆有份。

当然,这里的人头指的是男性。

大概上,榆阳村分地是按照每人水田二亩,旱地三亩,宅基地三分的原则。像林家就一共分到近五十亩地,其中十八亩水田,二十七亩旱地,以及二亩七的宅基地。

全部分完之后,村地还有剩余。一部分划分到氏族,像李家、林家都是直接划分过去,由族长代管,作为族地。其他则登记在册由里正掌管,待以后划拨给村里添丁散户,或是新落户籍的家庭。

最后是商量里正、里甲的人选。这事需要综合多方面考量,包括个人品德、交税数、处事能力等,只是当时新村刚立,这些短时间内又很难确定,他们只能先定里正。

榆阳村里正最终落在了李氏族长身上。

李氏一族是原住民,全族一百多口,家族庞大。再加上李氏族长家资颇丰,在当时是最合适的人选。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年,林氏的族长,也就是林振文的大爷爷林伯材考中了童生。之后,便被推荐为里甲,现在是村里重要话事人,连带着林氏一族都开始挺直腰板做人。

至此,林家算是完全融入了榆阳村。

总体而言,过程还算顺利,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波折。

远了不说,像隔壁县,因为七成以上的县民都是此次移民充入,为了抢占土地,恶性斗殴事件时有发生,几乎每次都伴随着命案。

两县之间只隔着一条豚水河,每每听到这些消息,林家人都会拍拍胸脯松口气。现在看来,他们当初选择多走几里路,坚持到河对岸来还是有好处的。

林振文大姑林桂芬的婆家当时就没坚持,听到能停就欢天喜地留下了,看他们现在过得那都是啥日子。直接被赶到深山脚下,离县城百十里地不说,每时还要防备兽类下山伤人、破坏庄稼。

只要提到闺女这两年遭的罪,吕氏就要骂几句孟家没远见。

每次吕氏在饭桌上提起这些,林振文都觉无奈,当初也不知道是谁,听说族长决定去河对岸定居,脸立刻拉得老长。要不是他爷在外面最是好面,她可能都要学四奶奶躺地上撒泼了。

现在看到结果觉得好,开始骂人了,其实自己和别人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出村走几步就是豚水河,离得近了,就感觉到有水汽扑来,凉丝丝的很舒服。

何氏最长在无主林地和河岸上打猪草,只这几日天气炎热,她往河岸来的就多些。

榆阳村用水主要来自两条河,村西这条河名曰豚水,它是豚山县和宁枳县的界河,流过豚山县整个西边。河宽而深,水中多泥沙,并不能饮用,只能作为灌溉用水。

豚水主干加支流流经榆阳村近半的水田,七成的旱地,是榆阳村最主要的灌溉水源。

另一条是村东的梅水溪,它发源于东南十里外的梅山,流向西北,最后与豚水相交。梅水溪窄而中深,水质上佳,是榆阳村重要生活用水。

现在是夏天,梅水溪两岸每天都有贪凉的半大小子。豚水河岸则相反,一眼看去就只有青草萋萋,看不到半个人影。

何氏解下背篓,拿起镰刀开始割草。

折慈松开林振文,主动上前帮忙。

“七郎,不用你动手,你顾着点文娃就行。”何氏摆手阻止。

“婶,你放心,他自己知道小心。”折慈笑笑,弯腰把何氏的割下来的草装进背篓,“我慢慢做,感觉累了再去歇着。”

何氏看他态度坚定,没再接着劝,只是叮嘱:“自己注意点,累了一定去休息。”

“嗯。”

看着折慈,不知怎么何氏突然鼻酸。

其实,七郎并不常生病,但是每尝卧病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这些银钱他们小家支付不起,公中每次都要磨蹭许久。像这次吕氏铁青着脸只给了二十文,加上先前两年给的一百一十文,统共不过一百三十文钱。

教何氏看,她婆做的太不对,七郎也不是白花家里银钱,他身上有五亩地呢。就是租给人种,一年收成下剩肯定不止这点。

只他们是大房,未来分家能得七成家产,她婆现在省下来的最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