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都市言情>浪潮1995> 第231章 巨大的危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1章 巨大的危机(1 / 2)

三株公司的吴老板,看到公司九五年的销售成果后,立刻放出豪言:“争取在九九年之前,达到九百亿的销售额!”

这话听起来有些像白日做梦,但在不懂行的外人看来,好像确实有可能实现。

甚至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愿意到三株公司去跑销售。

周书文知道,吴老板的计划,将会因为一场官司而破灭,不过到九六年,三株公司的销售额也能增加到八十亿。

临近过年,其他公司也相继提出了不少极其振奋人心的口号。

九五年底,《财富》杂志扩大了世界五百强的评选范围,与周书文有过一面之缘的张总,就高调宣布:“海尔的目标是在是十年内进入世界五百强!”

在国内称王称霸没意思,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样的口号明显更加符合民族主义的浪潮。

有了他起头,不少老总纷纷有样学样,不止家电厂商要进世界五百强,搞房地产的、搞餐饮的、甚至做保健品的公司,都先后表示要进军世界五百强,世界五百强一时间成了众多国内企业的远大目标。

而“世界五百强”这个名头,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被国内的大众所熟知的。

王志平提出的“抓大放小”策略,其实来源于上面,周书文对此也不意外,其

实民间的舆论风向,上面一清二楚,能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很难说没有上面的支持。

“抓大放小”的策略,在这个时代并不能说有多错,只是特殊环境下的产物,上面调控经济的相关部门,其实也受到了现在的舆论风气影响。

因为市场刚开放没多久,目前的市场竞争还相当混乱,这一政策也是为了扶持那些能从混乱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把他们送上国际舞台,期望他们能多挣点外汇。

其中就包括长虹、海尔、联想、宝钢等等,目标自然就是世界五百强。

九六年就这样成为了民族企业最为活跃的年代,你可以看到各种保健品大行其道,也能看到物美价廉的国产电器进入千家万户。

为了推动企业极速扩张,各种公司经营理念和模式也开始在这片混乱中渐渐滋生。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高丽的大宇集团。

这家一九六七年创办的企业,启动资金只有不到一万美元。在一九七三年,大宇公司的资产总价值增长到了几百万美元。

但到了一九八六年,大宇集团就已经变成了一家涉足二十七个产业,拥有八万多员工的巨无霸,在当时的高丽仅次于现代集团,并且跻身世界五百强。

大宇老总金宇中,一时间也成了大

家学习效仿的对象,尤其是在国内。

主要是因为大宇集团通过并购的发展模式,从一九七六年,大宇收购了亏损四十年的“高丽机械”,并且在一年内就实现扭亏为盈。

之后,大宇集团就开启了买买买的模式,先后又收购了钢铁化学、新韩汽车、玉浦造船厂等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

高峰的时候,大宇甚至每三天就会收购一家企业!

日不落国的《经济学家》称其为“伟大的冒险家”。

金宇中一九八九年写的自传《旷世伟业》在国内也受到了热捧。

无数企业都在学习大宇模式,不顾自身状况,疯狂并购濒临倒闭的国企,企图能像大宇那样吃成个大胖子。

而地区官方,为了甩掉早就变成了包袱的集体企业,也非常鼓励这种做法。

于是国内出现了一种特别普遍的现象:一家资产不过亿元的企业,业务横跨几个甚至十几个互不关联的行业。

从服装到日化,从食品到电器,还有房地产、医药等等……

在这虚假的繁荣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因为并购企业的同时,这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往往背负着数目不小的贷款。

这样一家又一家地累计起来,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天文数字。

一旦主要业务的经营状

况出现波动,这些贷款立刻就会变成沉重的负担。

为了偿还贷款,这些虚胖的企业往往又会想办法贷更多的款,形成尾大不掉的恶性循环……

不过有一些企业家还是看到了风险,比如万柯的王总,就认为这并不是新兴企业扩张的好时机。

但很多企业是八十年代末才发展起来的,老板并没有什么文化,甚至眼光也不怎么样,但手上有了钱之后就自然而然的多了几分自信。

站在风口上,被时代的狂风卷了起来,他们就真以为自己会飞了。

有不少老板想要借鉴大宇的发展模式,妄图实现更上一层楼的突破,然后被现实的大嘴巴子抽得头昏脑胀,泪流满面。

王志平就知道内地有不少类似的例子。

目前的国企平均负债率,已经高达百分之八十,有些国企早就资不抵债了,但为什么不倒闭?

就是因为有成百上千的工人,这些可都是国企员工,数量要上千万,如果工厂倒闭了,这么多人吃不起饭,那是会出大问题的!

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许多国企都是在做无用功,落后的技术导致他们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生产出来就堆积在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