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春节,没有多余的假期。
一辆自行车穿过灰蒙蒙的bj城,猛地拐进北郊小关一个比肩挂着“诗刊社/bj市朝阳区绿化大队”牌子的素朴庭院。
手脚麻利地打了八壶开水,年轻的编辑唐晓渡坐在办公桌前先是发了一会呆,然后叹口气从墙角用力拖过一个麻袋来。
麻袋鼓鼓囊囊,很沉,里面装满了全国各地寄来的投稿,同样的麻袋,墙角边还有七个。
没办法,诗刊社是现在文学界的一面旗帜,如果说得直白一点,就相当于水果界的榴莲,汽车界的法拉利,代表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天花板。
唉——
他一边撕信封一边看稿子,看一个扔一个,很快,脚下就堆满了稿件。
“二十二岁,我爬出青春的沼泽,像一把伤痕累累的六弦琴……”
嗯——
就象有漂亮姑娘突然闯进眼帘,有点意思,唐晓渡脸上的表情顿时生动起,可是这首诗连题目都没有,题目都没有还敢寄到这里,他心里已经在问候这个作者的父母了。
“……用风铃草一样亮晶晶的眼神,你说你喜欢我的眼睛,擦拭着我裸露的孤独……”
哇——
唐晓渡嘴里不由自主发出一个音节,眼睛已是一目十行看了下去,“主编,主编……”他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可是脚下的麻袋一下绊倒了他,“主编……”
主编邵燕祥拿着茶杯走了出来,对这个年轻编辑的失态他很是不满,这里是什么地方,这里是诗歌的殿堂。
“你看……”唐晓渡踉跄着就跑到邵燕祥身边,把手里的稿子递过去,“作品,作品哪……”
哦——
作品他见得多了,邵燕祥慢条斯理地接过来,看到一半他猛地放下茶杯,接着就翻到第二页,“小唐,怎么只有一半?”
啊——
刚才太激动,唐晓渡还真没注意,他赶紧在桌子上找起来,可是没有,把麻袋翻了个底朝天,还是没有。
邵燕祥不说话了,拖过墙角的一个麻袋,他现在期盼着这个作者是分两次寄来的稿子,可是,整个编辑部的人疯狂地找了一上午,仍是这写了一半的诗。
他们这帮搞文学的文人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倒把绿化大队的人都给惊动了。
没有办法,大家只能互相传看着这写了一半的诗歌。
“风铃草一般亮晶晶的眼神,曾被辜负的音符,……不再失约的车站,这都是青春无法诉说的冲动和向往!”一位中年编辑看了一半的一半,已是忍不住夸奖,“有点忧郁,又隐约着轻快……”
“流畅的旋律,朦胧诗的意境,很清丽,很平和,就象在月光下娓娓诉说一样……”一位女编辑脸色微红,“这显然是一首爱情诗,我在想,是什么样的爱人,能让诗人写出如此动人的诗篇!”
“语言优美,还有醉人的意境,略显灰色但不失真挚……”邵燕祥激动地在编辑部里踱着步,“这绝对是本年度最好的诗,没有之一……”
哦,众人虽然狂热,但是也是知道日历的,现在刚刚过完春节,元宵节还没过呢,咋就说到本年度了。
“作者是谁?”大家一阵激动,这才想起还不知道作者的尊姓大名。
可是,来信没有署名……“嗯,信纸的抬头是苏州大学数学系,这样,小唐,你马上去苏州,一定要找到这位作者,一定要让他写出下半篇,”邵燕祥已是迫不及待,也不管马上就要过元宵节了,“一定要找到他,不惜代价……”
唐晓渡也没有犹豫,马上就买了火车票动身前往苏州。
让他意外的是,寄信的人很好找,是苏州大学数学系的一名讲师,可是人家很坦白,诗是他寄的,可是不是他写的,是他们举办诗会的时候偶然记录下来的。
他们中也有人想署自己的名字,可是,讲师同志认为,这是对这个时代的不负责任。
这顶帽子太大,可是唐晓渡理解,“那么诗人在哪里,他是谁?”
这个嘛,讲师同志就没有办法了,人家随口朗诵的,他也不认识人家。
“我去找,就到你们的狮子林。”唐晓渡决心守株待兔了。
可是等了一个礼拜,人没见着不说,邵主编那边倒着急了。
“发!”邵燕祥已是迫不及待了,这样的诗,不让诗坛、文坛看到,那自己就是对这个时代的不负责任。
“就这半段?”回到bj的唐晓渡提出疑问。
“就这半段,”邵燕祥踌躇满志,“这就半段,也足以笑傲诗坛……编者按,我亲自来加。”
好嘛,唐晓渡心里都酸了,这半段诗不过四百字,邵总编的编者按就加了五百多字!
这还了得!
……
一九八六年,中国大地上惊涛骇浪的文学大潮,澎湃汹涌,那景象,气势,气概,精髓……再也没有时代可以比肩。
四月的那个夜晚,没有星星和月亮……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那个晚上很平常……我用沼泽的经历交换了你过去的故事……谁都无法遗忘,沼泽那么泥泞,故事那么忧伤……
诗刊首发,中华青年报转载,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