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清晏前去相送,萧清晏看着李鹤铭走进贡院的背影,不同于周遭的考生,李鹤铭没有紧张,只有如愿以偿的满足和洒脱。
萧清晏不知自己这位才气横溢的师父缘何年近而立才来参加科考,也不知李鹤铭为何会愿意屈身侯府,为自己启蒙,但萧清晏却由衷认可了古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理念,在这短短一年里李鹤铭于自己是相当于世子爷的存在。
以至于在李鹤铭离府后,萧清晏偶尔还是会走到秋棠院,看着空荡荡的院子总会莫名有些神伤。
冬雪渐融,春日将近,且各奔前程罢。
有了与李鹤铭的约定,萧清晏越发努力,毕竟狠话都放出去了,若是达不到的话岂不是惹人笑话。
李鹤铭介绍的将要致仕的老师也迟迟没有踪影,萧清晏只好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
什么四书五经,诗书典籍早已牢记于心。
萧清晏对于自己下一个老师还是抱着一定的好奇的。
放榜日,不出所料,李鹤铭成为了元康十二年状元。
授翰林院编修,兼管帝陵选址一事。
元康十三年,帝陵选址确认,开始施工,李鹤铭升任翰林院修撰。
元康十四年,在右相的帮助下李鹤铭成为翰林院侍读学士。
短短三年内实现连跳四级,上一个敢这样子升官的还是左相,左相有郡主为妻,王府做依靠,李鹤铭可是身无一物。
李鹤铭的升官之路中间有多少煎熬萧清晏不得知,但能走的这么快,想必是很有些不容易的,大抵是为了避嫌,自李鹤铭入仕后便鲜少联系安平侯府。
萧清晏这两年反正是过得煎熬极了,有种不知该往哪去的错乱感,有心寻一位老师,却又记挂着同李鹤铭的约定。
元康十四年六月,右相上书乞骸骨,彻底致仕,右相府改名赵府。
萧清晏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下一位老师,那位李先生的忘年之交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