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022.黄蜚(1 / 2)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北京失守的消息传到了江苏淮安,淮安巡抚路振飞随即向南京通报了这一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路振飞并未向朱由崧等南逃宗室通报北京失陷的消息,很显然,路振飞等人还幻想崇祯皇帝或太子朱慈烺能逃出北京,逃往南京。

说起来,由于南京在明朝初年是整个明帝国的首都,所以明廷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作为留都----永乐朝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南京依旧是明帝国的首都,北京只是皇帝所在的行在而已----依旧保留了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与北京相对应的中央机构。

这种两京制度的特点是:皇帝和内阁大学士等决策人物都在北京,北京的六部等衙门是名副其实的中央权力机构;南京各衙门多为虚衔,公务清闲,任职官员被称为“吏隐”,但地位一般不低于北京相对应的衙门官员。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绝大多数都是养老官员的情况下,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太监和提督南京军务勋臣依旧掌握有一定的实权。

因此在李自成部兵临北京城下,北方消息就此断绝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便于当年四月初一,领衔发布了“号召天下臣民起义勤王捐赀急事”的南都公檄。

在这份檄文中提到“南北之耗莫通,河山之险尽失”之类的“宗社危情”,籍此说明了,南京方面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只是由于具体情况还不清楚,所以,只能继续做观望状态······

南京或许还不知道北京的情况,但朱由崧已经提前知道了,这倒不是朱由崧根据前世记忆做出的判断----时空已经变了,鬼知道崇祯皇帝会不会想明白了----而是济州舰队拦截了从天津率部撤退的黄蜚船队。

黄蜚,又名黄斐,字文麓,南昌人,本姓涂,早年跟随其舅东江镇总兵官黄龙在辽东对抗后金军;崇祯六年(1633年)黄龙与后金军在旅顺口激战中牺牲,由于黄龙无子,所以,明廷特许黄蜚承继黄氏;此后,黄蜚因积功升任了都督同知、援剿东北水师总兵,并在崇祯某年成为提督关辽通津淮海江镇水师便宜行事,实际负责北中国的海防重任。

不过由大明水师其实是一只近海舰队,所以,黄蜚所部是没办法动摇济州舰队在辽海、东海等处的海上霸权的,相反,作为天津、山东走私商人的保护者,黄蜚所部与济州舰队之间是有默契的,即济州舰队不针对北地商人收取通海费,黄蜚所部则对济州舰队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双方和平相处,彼此河水不犯井水。

当然,在这种河水不犯井水的状态下,双方之间也有偶尔接触,甚至登州水师和辽海分舰队之间还是互通有无的情况,因此,当黄蜚在天津开城后,率领在塘沽的船队南下抵达登州后,辽海分舰队就获悉了黄蜚会继续率领天津、登州两地水师继续南撤的消息。

辽海分舰队的消息报到济州后,来不及请示朱由崧的金泰拍板做出了拦截黄蜚的决定。

于是,及时出击的宁虎亲自率领包括北方分舰队----当时,北方分舰队的大部分舰船已经从虾夷地调回济州岛与主队合编----在内的18艘武装淮丙船、8艘淮丁船、14艘武装淮戊船在灵山湾一线拦阻了黄蜚舰队。

黄蜚很早就知道了济州水师的强大实力,然后又近距离的观看了36炮淮丙船炫耀式的一舷齐射,因此不敢贸然反抗,不过由于所在的位置尴尬,他也没办法弃舟登陆----黄蜚船队足有300多艘船、4万多人,抢滩登陆绝对要花很长时间,一旦展开登陆行动就是逼着济州水师开火阻拦,所以,大小船只上的明军将弁没有谁愿意当炮灰替别人掩护的;而且就算有人愿意当后盾,上了岸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要知道本时空中可没有什么青岛市,光凭脚要从灵山湾走到70多公里外的日照县城,只怕是士兵们身上背的粮食吃完了也未必走得到;更不要说,就算走到了日照也没屁用,日照当时又小又穷,哪来供应4万大军继续前进的粮食啊----所以,最终被济州水师全部裹挟到了济州。

在济州,黄蜚见到了金泰,得知金泰背后是福王府,感慨万千后,便萌生了及早下注拥立朱由崧的想法,因此老老实实的介绍了北京的情况,由此,金泰立刻向已经入住淮安城的朱由崧做了报告,让朱由崧了解到,本时空的历史没有因为他的出现,发生重大的变化。

是的,都这个时候,如果本时空的历史发生变动,崇祯皇帝和朱慈烺乘坐黄蜚的船从天津南撤,一早得到朱由崧暗示的金泰也会下达,悍然下达击沉崇祯和朱慈烺坐舰的命令,从而让本时空的历史线再次回归到朱由崧所熟悉的节奏上来。

但这么做,肯定后遗症会很大,是朱由崧不愿意看到的,只是无可奈何之下,最后的选择;幸运的是,崇祯皇帝还是没有抓住机会,所以,朱由崧倒是不必在济州水师众人面前暴露他残忍、果决的一面。

既然知道了崇祯皇帝和他三个儿子都没能逃到天津,既然知道了黄蜚愿意从龙,朱由崧便给济州方面下达了命令,大力整顿淘汰黄蜚舰队----相当一部分中小吨位船只和船上人员被分批调往虾夷地、南湾、北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