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明世祖> 第四章京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京营(3 / 3)

然后赶出一辆马车,直接往京城而去。

两者相距五十里,宽敞的官道倒是平坦,一个时辰就抵达京城。

此时天刚擦黑。

换了一身衣服,他急忙去见皇帝。

“不错,干练了许多,也精神了。”

皇帝见到略显精瘦的太子,满意地点点头。

原本的太子,虽然不是什么肥硕之人,但这怎么也隐藏不了那股贵公子的气质。

也就是那股贵气和骄气。

形象的比喻,就是历史上的项羽、袁绍,只能不断成功,但却经受不了失败。

如今看来,太子改变了不少。

朱存渠心中苦笑,天天训练,能不干练精神吗?

这时候,他才真正明白,为了京城有人非议五日一操太勤了。

实在是这样的强度,军官们精神疲惫得很,不亚于打一场仗。

“父皇,京营十余年来,倒是一直秉承着旧习,精锐异常,但儿臣却觉察到,如今京营近半士卒,都是由京畿百姓招募而来……”

“你的意思?”这话很是平浅,朱谊汐立马听得明白,眉头一蹙。

当年之所以把京营招募放在京畿,莫过于这里属于天子脚下,天下首善之地。

寻常知府,不过四品,而顺天府尹却被皇帝拔为从二品,高了三级。

明末大旱,天底下不知饿死了多少人,但北京城却安稳,只是最后被瘟疫袭击了。

毕竟就算是亲儿子,也有亲疏之别。

就如同秦之根基在关中,而大明最为亲近的,莫过于河北和顺天府了。

“长此以往,怕是京营之中,尽是所谓的冀党了。”太子小心谨慎道:

“且,勋贵们都居京城,城外有不少的庄子,影响力不小……”

朱谊汐点点头,此时陷入了思考。

很显然,如果长期在河北招兵,很有可能还会疏远其他地方百姓,军中出大勋贵都是河北人,这就危险了。

“说说你的想法。”

“儿臣以为,可以在各省募兵大营,然后在练兵大营操练,再下京营。”

太子看着皇帝的脸色,小心道:“京营今年需招募多少人,就向各省招募多少……”

“这个想法虽然缺点众多,但不失为个好法子。”皇帝点点头。

全国招兵缺点很明显,方言不一,回家问题等,困难重重。

但有汇集天下精兵这个优点,就足以了。

就像是京营老兵散去各地当乡老,河北乡老能有本县,本府的乡老亲切?

京营每月两块银圆,一石粮,看上去不高,比满清八旗少多了,但这是纯赚的,包吃包住包衣。

历朝历代当兵的,两汉良家子、隋唐府兵,都要自备干粮和铠甲,宋朝的饷钱还要扣除衣袍、吃食,表面上看起来俸禄高,其实剩余的着实不多。

再加上包分配,在咱们新明朝当兵,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福利。

这种福利岂能让京城百姓独享?

想着后世京城那种种特权,朱谊汐顿时带入后平民百姓角色,恨得咬牙切齿起来。

父子聊了几句,末了,皇帝随口道:“忘了与你说了,五月份,京营与边军轮换,你将去辽东。”

“儿臣去多久?”

“这几个月太子妃要抓紧了,几个妾室也带去吧。”

皇帝没有直言,但太子明了。

允许他带女人过去,没一年半载是回不来了。

春暖花开之际,皇帝也静极思动,思考着军队的情况,他忽然想起了后勤辎重了。

去一趟通州,其实也不错。

对此,太子却心生感动:“父皇果然不放心我……”

御驾轻车简从,迅速地抵达通州。

很多人知道通州是粮仓,但却不知道通州也是军粮的再加工之地。

行军打仗,笨重的军粮自然是不可取的,只有那轻便、简单,能够迅速填饱肚子的军粮,才是优选。

打仗,其实打的就是后勤保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