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明世祖> 第十八章建设兵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八章建设兵团(2 / 3)

院也改名为藩部,专门掌管内藩、外藩,以及他国外交。

民部不用说,脱胎于户部,掌管户籍、土地、人口、矿产等事宜;财部则专门负责收税、预算事宜。

之后的户部,只是专门负责管理暴仓库,储存钱粮、记账度支等杂事。

在中央,内阁总领,九部执行,给事中进行核对。

而在地方上,省一级,布政使、按察使、总兵,分掌行政、刑名、兵马,而以巡抚总掌。

府一级,则是知府总领,府同知掌行政、通判掌刑狱。

县一级,知县总领,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另外还增加了县通判,负责诉讼刑狱等事宜。

另外还有巡防营负责镇压地方。

在乡下,乡三老,乡长、乡老、乡警,分别负责民政、教化诉讼、警备,各行其是。

可以说,到了绍武十年,整个朝廷已经理顺,上通下达,虽说达不到如臂挥使的地步,但也是政通人和。

最大的改变,莫过于将所之前的胥吏,全部入了品级,从而导致官员数量大增,支出也增长的迅勐。

毕竟之前的胥吏,可是不下发俸禄的。

官员总数,文武达到了两万人,其中京官有三千多人,而在地方官则在一万六千人左右。

而吏员,即夸张到十万左右。

也幸亏这些吏都是从九品,年入十块、十石粮,一个知县抵得上四五十个。

而每一县,吃朝廷俸禄的官吏,约有两百来人:

官为知县、丞、尉、主簿、典史、巡检、司狱、课税、教谕、训导。

吏为捕快、马快、禁卒、库守、民壮、长班、茶房、听差、把卫、更夫、打扫夫、轿夫。

增加最多的,则是县衙的书办、老吏,以及地方三老。

不过,乡的设立,本就是为了负担县衙的压力,所以一县也就三五个乡罢了,三老的人数并不太多。

这边内阁在商议忙碌,皇帝则乘着闲工夫,来到了北京城外。

疾驰一个来时辰,朱谊汐就来到了一处化粪池。

简单来说,就是一片规模庞大的化粪池,专门负责来接受北京城内的夜香。

在以前,城内的夜香,拥有专门的夜香行会,是一些丐帮份子把持着,专门欺压那些穷苦人工。

工人们每夜掏粪,然后变卖给城外的百姓,从而获得大量的收入。

不过在皇帝入主北京后,见不得这些懒惰的人。

所以丐帮这样的闲散分子,无业游民,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必须要严加管制,所以全部都被抓住,被迫进行劳改。

修桥铺路,屯田建渠,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由于没有了丐帮的横行,夜香行会倒是照常的运行,不过一段时间后,又被一些权贵人家的附庸把持了。

虽然夜香不起眼,但每年的利润却超出想象,不下十来万块,自然会被人拿下。

不过比之前丐帮好一点,人家是要点脸的。

皇帝管不了,也无法再管,总不可能将他们纳入编制吧?

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就是让五城兵马司进行督管,防止出现差错。

像北京城这样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只要一天没有人掏粪,所有的厕所将会溢出来,甚至夸张到溢出大街。

这并非是假话,中世纪的巴黎,区区几万人,城外的粪就堆积如山,淹没了护城河,反倒成为了屏障。

扯远了,化粪池的建立,主要是规划粪便的管理,从而秩序化,章程化,让北京更加的干净整洁。

当然,去化粪池只是路过,朱谊汐瞥了一眼兴高采烈去买粪的农民,澹澹道:

“规范化后,合则两利,民皆悦之啊!”

鼻腔里满是一种臭味,道路上的淤泥甚至都是黑色的,皇帝忍不住想要呕吐。

强行压抑后,他再次坐上马车,继续向前。

他将要视察的是关乎北京的水源问题。

虽然深挖井水,让北京百姓不再愁水,但到底是地下水,解渴但不解量,水源问题迟早要出问题。

元朝的水源,是从温榆河流域的昌平白浮泉引水,最终汇入瓮山泊,再流向高梁河。

而到了明时,水利系统出现了大故障,皇陵选址于昌平,导致白浮泉水源的废弃,也不再区分玉泉山与瓮山泊之水,且在太液池之南又开凿了新湖,形成北、中、南“三海”,优先承接西郊之水,却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水道系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