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如何的时代,所有人口中吟诵的,眼里崇拜的,只有功名。”——题记|记《儒林外史》读后感
花了一周的零碎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本《儒林外史》。本想写写其中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提笔却发现其中每一个人物都是如此地鲜活、生动,每一个人物都别具一格,都有令我印象深刻的事迹品质。
这令我有些难以提笔。但细思量,却又发现,无论是何人物,腐儒亦或呆儒也罢,终归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所挂钩的。
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人们口中吟诵的,眼里崇拜的,只有功名利禄。那些真正看破红尘淡泊名利的,反倒成了傻子疯子般的存在,例如杜少卿。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一世魄落书生一朝科举百人朝拜?口中殷殷念念皆是一等二等举人秀才,范进中举倒疯了一遭。
只觉不可思议,似乎好像榜上有名就已然万事俱全。所有人都会挣相巴结,也不顾及此人是否有真才实学。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读书人读的不是书尽是死板的囚牢物!可笑可笑,说是读书人,连苏轼也不知,《诗经》里的美好竟也不知,只道是各种八股考论不断吟诵,作诗赏月倒是无前途的傻瓜做的了。
画地为牢,那时又有多少具有真正才干的呢?可怜可怜,倒是泯没了不少栋梁!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官商勾结尽剥削民脂民膏!
但是这样的时代就真的如此昏黑得彻底吗?就如此得充斥着名利的腥臭吗?我想,这样说也是极端的。
“君子以果行育德”出自《周易》,故事开始和结束都是出自果断的行动,没有开始便不会有结束。
文中有美好品质之人,像是鲍文卿——有情有义。只因自七岁学戏念的是向鼎创造,便向按察司求情,虽其间迂腐,但贵在忠义,不为名利所动。惜其养子因变故,未曾学到分毫。
最可恨的场景之一便是王玉辉家三姑娘殉节时,那句“仰天大笑道‘死得好’“,这样一句看得我心惊胆颤。虽后面,王玉辉后知后觉失女之痛,也抹不掉那令人憎恶的封建思想。殉节在明绝非罕事,怪只怪当时那可恨的理学教条,把好好的女子逼上绝路——思想上的绝路,远远比现实封杀更决绝。
或许,可悲的不是那些或绝于科举或死于封建或怨于官场的人,而是那个时代。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人心如何丑恶,总有那么些人,仍然坚守初心,不忘原则,淡泊致远——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或许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吧。
愿人心恒恒,愿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