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水浒之巅:从方腊开始> 第643章 643续二《帝王将相》073.见死不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43章 643续二《帝王将相》073.见死不救(1 / 2)

先说李宪。

李宪派出援兵,遇敌即退。他只想保存实力,守住兰州。

李宪是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和斗争智慧的那么一位人。他的特点是有功必争,有利必上,有害必退,有险必让。借用李宪自己说过的话就是“功劳永远是我的,你们就不用争了,因为争不争还是我的;错误永远是你们的,这个你们也不用让了,因为让不让还是你们的。”

李宪在西北军中口碑不好,跟这有直接关系。但他并不是一位笨蛋,至少他要比徐禧聪明,更比种谔要聪明得多。

李宪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做出什么选择。

李宪虽然只是像征性的派出了援兵,但他的确派出过援兵。

李宪知道派兵去救永乐城,就相当于往狼群里再多投一块肉。既喂不饱恶狼,还会减少自己篮子里装着的本来就不多的肉。

身为李宪的徒弟童贯,当时就在兰州城内。

童贯亲耳聆听了李宪说过充满智慧的一句话:“我如果全力去救永乐城,兰州就保不住了。”

那句话让童贯终身受益非浅。因为他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面临一个重要选择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趋利避害!

李宪在“永乐城之战”后,被西夏八十万大军围住兰州。八十万呀,这可是西夏的倾国之力。李宪困守孤城数月之久,并没有选择逃跑,最后守住兰州,功不可没。

如果兰州再失守,当时那种局面,不仅仅只是童贯会不会在那个时候“棍”不“棍”的问题,而是陕西还能姓宋不姓宋的问题了。

李宪直到哲宗天子赵煦登基后不久,才真正离开了西北前线。没有谁比童贯更了解李宪了。

李宪以监军起家,成为“军事太监”的“鼻祖”。

童贯跟着李宪学了很多东西,现在他几乎在走李宪的老路。

从供奉官到制置使,童贯究竟还能走多远呢?童贯自己也想知道答案。

再说种谔。

种谔此时,却犯了他这一生最大的错误。一个他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的错误。

徐禧的求援信到了延州。种谔也面临他人生的最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他的选项只有俩个:要么救,要么不救。

种谔恨死徐禧了。一切就像他预料的一样发展着,徐禧兵败,永乐城被围,兵无水源,人无斗志。种谔知道下一步就是破城之后将会出现的一场大屠杀。

种谔身为大宋一位高级将领,西北军中的一面旗帜,老种此时,就像负气的孩子。因为对徐禧非常狭隘个人怨怼和憎恨,他不但没有派出一兵一卒的救兵,还幸灾乐祸的说了一句:“像徐禧这种祸害,早死早升天!”

种谔骂徐禧没有问题,问题是永乐城里不仅仅只有徐禧一个人呀,里边加起来有二十万大宋军民呢!

种谔这种行为就是被绝大多数世人所不齿和诟病的“见死不救”!

在人生最关键的选择上,徐禧错了,种谔也错了。

种谔很快就知道错了。那是在他后来听说了永乐城陷落后的一刹那。

徐禧死了,不过,种谔并没有获得一丝一毫的欣喜和愉悦的满足感。他突然明白自己错了,所以,种谔大叫了一声,吐了一口鲜血,一个跟头栽到地下。

种谔醒来后像一个疯子一样嚎叫着:“马上派兵去救永乐城!”

可是,永乐城已经陷落了,还用你去救吗?

当时,种师道就在种谔的身边。他能看出伯父那种发自内心的绝望、痛苦和悔恨。

这件事情,让种师道明白了,一个人是不能做错事情的。因为,后悔不起!

后来,老种病了。最后病到不能动。至今没有闭上眼睛,也许就是想到永乐城再去看上一眼吧。

种谔想看谁呢?会不会是徐禧呢?

最后,再说说永乐城。

永乐城的噩运开始了。因为徐禧望穿秋水等待中的援兵并没有出现,不过,他盼来了能解渴又能救命的——水。

二十日夜,天降大雨。永乐城终于有水了,等大宋士兵喝饱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命赴黄泉的时候。

原因也是这场大雨,救命的水一下变成要命的水。

永乐城新建城墙浸水后被夏军摧毁。宋军又饿又累又恐惧,西夏大军攻陷永乐城。

永乐城在那一天彻底毁灭了。

永乐城之战,宋军战死二十万,宋军主帅给事中徐禧阵亡。

城破时,部将让徐禧突围。徐禧非常平静的说了一句话:“我哪都不去。就是死了,也要留在永乐城。”

徐禧是战死的。一个连枪也拿不起来的文化人,那阵子他也握着一杆枪在和敌人拚命。

徐禧最后倒下了,握着枪倒在自己的血泊中。他临死前还吟唱了一句:“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他最后的行为证明:徐禧是一位勇敢的读书人,也是一位勇敢的战士!

永乐城因徐禧而生,徐禧因永乐城而死。

大宋神宗天子赵顼接到永乐城失陷消息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光着脚,痛苦的绕着寝宫的御榻转圈子,一直转了一夜。

令人不解的是,那晚上赵顼居然没有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