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话音才落,辛胜站出。
“陛下,臣以为赵高大人,言之有理。”
“祖制不可破!”
辛胜才说完,淳于越紧随其后站出。
“陛下,微臣亦觉此事不妥。”
“若朝堂百官,也经由选举产生,这天下便不在是大秦的天下。俗话说,家有千口主是一人,此举虽好,但是不宜在朝中推广。”
嬴政见淳于越站出,十分生气。
在嬴政看来,淳于越此时,应该保持低调才是,毕竟嬴政已经打算任命由他带领一众博士,去管理图书馆。
“淳于越,你有何资格反对,朕本算格外提拔你,让你去管理图书馆,如今看来,朕是对你太纵容了。”
嬴政借敲打淳于越的机会,已经表明态度。
此事一定要贯彻到底。
赵高一看势头不妙,马上改口。
“陛下,老奴并非此意,朝堂之事,自当由朝堂之人来决定。”
“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老奴的意思,这一制度可以落实,但是普通百姓,自无这个资格。毕竟他们不懂朝政。”
赵高此时已经想清楚了,只要将这一制度限定在朝堂之上,他依旧有机会,而嬴政态度如此坚决,他也只能退而求其次。
嬴政想了想。
虽然看出赵高极力反对,必有私心,但是就眼下的大秦形势,赵高所言不无道理,现在大秦百姓各方面知识的普及度,还没有那么高,有些事情确实不可操之过急。
辛胜这时站出。
“陛下,臣以为赵高大人说得这个方法,更加适合当下。”
淳于越被嬴政一番训斥,这时有种番然醒悟的感觉,他知道嬴政对于此事,心意已决。
念头一动,他急忙出来表态。
“臣亦觉得赵高大人言之有理。”
嬴政见大臣们再无反对者,当场宣布,此事就此决定下来,从最基层的县乡开始执行。
乡佐、里正之职,皆由民间选举产生,乡以上类推。
为了进行过渡,并且不过于急近,嬴政设了一个缓冲期,眼下这些地方官员,依旧可以任职,但是开春以后,科举过后,就采取民间选举,并结合科举制,地方官员,皆由能者居之。
地方官员,表现良好者,可逐级晋升。
这一制度的正式确立,让大秦再次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
大秦的一场暗中危机,再次悄然化解。
如此一来,都是民间自行选举出来的管理者,就算有一些地方官员,有执行不到位的地方,百姓也无怨言。
毕竟是百姓自己推选出来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大秦的一切都围绕发展二字。
只有经济建设搞上去,才能保证国家真正强大。
……
就在嬴政政令下达的同时,南方。
前面被流的郑青和胡磊两人,买通了当地管事官员,竟悄然间离开了南方。
不但他二人得已离开,被收买的官员,竟替两人搞到了照帖。
这意味着。
两人现在摇身一变,有了新的合法身份。
这一天,两人辗转间到了吴地。
吴越两国,在诸候争霸的时候,被旧时楚国灭亡,所以实际意义上来讲,这算是楚地。
只是吴越的旧民,对于楚人文化,并不认可,骨子里面,依旧以吴越旧民自居。
这里的人们,甚至更加认可大秦,也不承认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曾归属过楚国。
话虽如此,但是李信奉命在楚地发展经济,自然而然不会放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的吴越之地。
而吴越发展好了,就可以进一步地再往南边发展,将平定不久的百越经济一起带动。
李信从一个武将,到奉命发展地方经济,现在已经越来越进入状态。
因为楚地自古富庶,嬴政这段时间,又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李信盘活地方经济的同时,对于图书馆的兴建,十分重视。
放眼大秦,这里有最好的图书馆。
咸阳城内,有最新的藏书,也会第一时间送到这里,这些兴建起来的图书馆,藏书愈加丰富,这让得楚地的人民,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比任何地方都要超前。
如此一来。
楚地的人,他们思想愈加变得活络,加之李信起了带头作用。
此时整个楚地的商业,已经变得十分发达。
人人都想着怎么做生意。
这一情况看起来十分美好,但是李信这几天,有些隐隐的担心。
“这样下去,经济是发展了,但是人人都想着经商赚钱,谁来耕种?”
李信身为征战沙场的老将,他十分清楚,田间种出的粮食作物,对于一个帝国意味着什么。
虽然他更多地,是站在战争角度去思考,而不像嬴政那样考虑全盘。
但是帝国农事,不可荒废,这一点并没有错。
因为更多的人,想着从事商业,楚地大片土地变得十分廉价。
到来的郑青和胡磊两人,看到了机会。
“太好了,这里的田地如此便宜,我们不如多租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