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话才说完,大臣们再次错愕。
看到这里,嬴政扫视众人。
“怎么?”
“你们平时的劲头都哪去了?”
“往日朕做什么决定时,你们不都是要反对的吗。现在朕给你们反对的权利,为何又不说话了?”
听了嬴政这连声发问。
大臣们各自低头不语。
他们此时竟都猜不透嬴政心思。
大殿之上,鸦雀无声。
一时间。
气氛显得格外沉闷。
“陛下,这是责怪我等反对太多,还是有心变革?”
“是啊,这一制度以前没有啊。”
“唉,这让我等如何适应?”
大臣们又面对着新生事物,各自感觉无法适应眼前一切。
见此。
嬴政只好搬出许彻的话。
“朕是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朕的镜子。”
“许先生和朕说过,要以史为鉴,以人为鉴。”
“以史为鉴,固然人人可以做到,远的不说只说六国为我大秦所灭,这些经验教训,就足以吸取。”
说到这里,嬴政发出一声叹息。
“但是以人为鉴,很难!”
听到这里,大臣们各自看了一眼,冯去疾站出身形。
“陛下,微臣似懂非懂,以微臣浅显的理解,以人为鉴,意在建立监督机制。”
嬴政听后点头。
“冯相所言,倒也不差。”
“朕虽统一六国,又自称始皇帝,但是自从遇到许先生,朕常每日自思,有无做得不对之处,朕是希望各位爱卿,人人都可成为朕的一面镜子。”
大臣听后,无不称善。
嬴政见后满意地点头。
“既然你们听懂了,以后凡朝堂上,你等若有心里话,自可说出。”
“切记,有事务要在朝堂上言说,而非私下。”
这一番话,让大臣听后无不汗颜。
“臣等谨记!”
一边说着,一些平日有拉帮结派行为的大臣,心中全都泛起了合计。
“看来陛下,对我们的行为,早就看在眼里,只是没有明说罢了。”
“陛下竟给我等留了十足的面子。”
“我等确实不该私下拉帮结派。实在不该。”
嬴政不会想到,他的一番话,无形当中,化解了许多后世帝王都头疼不已的事情,就是大臣之间的党羽之争。
一些大臣们,只顾着结私营党,维护自身代表派系的利益,又有多少心思,真正花在国事上面。
放眼大秦,虽然没有严重的朋党现象。但是门客制度自古有之。
而这些大臣当中,李斯此时心中最为忐忑。
“陛下,这是何意?”
其他大臣不会多想,但是李斯没有办法不去多心。
第一李斯算是门客众多之人。
同时,他当年力排众议,写过文采扬的《谏逐客令》为大秦留住了人才。
虽然此客非彼客。
秦王当年欲逐的是外来之客,本质上和这些投靠到各位大臣手下,成为门客者,并不相同。
但是此时李斯依旧觉得,嬴政是在重点说他。
更何况,人尽皆知辛胜便是李斯手下,著名的门客,后来他官居高位,更多的是凭自己真本事,才进入嬴政视线,可是他若不是李斯门客,又岂有展现的机会。
如今。
嬴政一道命令,下令辛胜成为言官代表,又给了如此大的权利,准其言者无罪,并希望大臣们效仿辛胜。
这让李斯觉得,嬴政是想改变门客制度。
毫无疑问。
辛胜现在的权利,是嬴政给的,辛胜必定心怀感恩,而渐渐与李斯疏远。
想到这里,李斯感觉,嬴政都这样主动敲打了,不如主动表明态度。
李斯能位居高官,不说八面玲珑,但在朝堂之上,也是游刃有余之人。
念头一动。
李斯站出身形。
“陛下,臣李斯有话要说。”
“你有何事?”
“陛下,臣李斯认为,当取消门客制度。”
“当年臣力排众议,做《谏逐客书》乃是为了大秦留住人才,今日微臣斗胆,请大王下一逐客令。”
不得不说。
李斯这一次踩对了节奏,与赵高并不一样。
这也是李斯比赵高聪明的地方。
赵高虽有才华,但是自恃嬴政身边近臣,他已经不比从前,但是李斯一直在朝堂游走,每每都如履薄冰,才会让他今日一番话,正说到点子上。
嬴政此时正有这个心思。
他刚才的话,看似无心,却又有意而说。
嬴政听后,一阵暗喜。
“还是李斯明白事理。”
一边暗喜,嬴政让李斯继续说下去,并问李斯,这些大量的门客,将他们驱逐后,又将如何安排,而拥有门客的大臣,并非李斯一个。
李斯想了想,正要回答,赵高站了出来。
“李大人,你这说得什么话。”
“门客制度自古有之,正如大王所说,这些门客被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