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之所以不解,是因为大秦以法立国。
法度二字,早已深入人心。
从变法以降,各方面制不断完善,人们早就认同了有法必依的理念。
规矩定下,若不执行,形同虚设。
所以这也不怪嬴政难以理解。
对于嬴政的这个疑问,许彻也无法给出标准答案。
许彻干脆不予解释。
“总之,我希望赵村长可以考虑一下。”
嬴政没有得到解释,心中疑问更甚。
“以前从未见先生如此,今日他这是怎么了。”
“既然是神仙言语,朕不如就试点一下。”
“嗯,正好朕如无重要事情,却每天都要面临让人头疼的早朝,不如就从这里开始。”
“如此一来,那些大臣们也不必因为有事需要请假,而错过早朝,朕也有了更多休息机会,好来听许先生讲课。”
……
次日,早朝。
嬴政宣布新的政令,从上早朝开始进行试点。
“朕也知道,众卿都家室妻儿,难免会有需要处理的索事。”
“所以每周暂且规定一天,可以不必上早朝,若有重要事情,可放在那天处理,希望平时总有事情,无故不上早朝的卿家,以此为戒。”
嬴政并没有点哪个人的名字。
但是殿下有数名大臣,已经开始心中打鼓。
“陛下这是何意。”
“唉,陛下莫不是在特意言说我尉缭?”
尉缭本是鬼谷子传人,在大秦实现一统后,他就想着早晚必得功成身退,才可独善其身,他数次递交辞呈,但是嬴政想着他屡立奇功,是大秦统一路上,不可多得的谋士。
这时候他想躲清净,嬴政又岂能答应。
但是此时,天下一统,尉缭一想到大秦发展建设,已经没有他太多用武之地,既然嬴政不批准他告老还乡,他就有事没事总借故不上早朝。
对于此事,嬴政早就有意见了。
但是尉缭这个人,又是功臣,而且没犯什么错误,嬴政想借故敲打,却苦无机会。
事实上,如果不是许彻到来改变了历史进程。尉缭这个人,还真是实现他功成身退的心愿,去过纵情山水,逍遥自在的生活。
但是历史进程被改变后。
尉缭这个心愿,恐难达成。
感受到来自嬴政的敲打,尉缭心中一阵局促不安。
想了想。
他第一个站出身形,山呼万岁,口称圣明。
而赵高紧随其后,也表示极力支持此事,只是赵高和尉缭想法不同,他是想想着,这样一来就有一天的偷懒的机会。
每天常伴帝王左右,时刻都要崩紧心中那根弦。
这差事,不是谁都可以干的。
无独有偶,同样身为嬴政身边近臣的章邯,他也对此事大力支持。
就在这时,御史大夫冯劫站出,提出异议。
嬴政对于这种场面,已经司空见惯。
“唉,每次朕做出决定,总会如此。”
“陛下,臣冯劫有话说。”
“陛下,臣李斯亦有话说。”
“陛下,臣冯去疾有话说。”
三人纷纷站出,这让嬴政大惑。
毕竟这一次,站出提出反对的,至少李斯和右相冯去疾,都可以算得上激进一派的代表,每次推行政令,他们可是比谁都要积极。
恰恰相反。
尉缭这人,因为不被嬴政批准告老还乡,就算他偶尔上朝,也是表现消极,虽然不曾发生言论,但是通常都站在保守派一边。
而赵高更不必说。
这段时间,他就跟吃错药似的,但凡有一些改革举措,他就积极地去维护守派的利益,又因为他是嬴政身边近臣,俨然之间,这些保守派大臣们,都奉赵高为他们的执牛耳者。
今天这一情形,嬴政万万没想到。
而且右相冯去疾,此时也有话说,让嬴政一阵头疼。
毕竟他是百官之首。
冯去疾每说一句话,在朝堂之上,都可谓举足轻重。
嬴政最怕的就是相国干政。
曾几何时,一个相父吕不韦,就把嬴政压得喘不过气。
虽然冯去疾不到如吕不韦那般跋扈,但是他这时候一看就是要提出反对,让嬴政还是感觉一阵头疼不已。
“冯相国,就由你先说。”
虽然三人都要说话,但是嬴政知道,只要冯去疾没话可说,冯劫和李斯两人再开口时,份量就轻了许多。
“还真是麻烦,朕这个皇帝,当得不容易啊。”
嬴政一边让冯去疾表达自己观点,心中感慨不断。
“唉,朕许多地方都在按许先生所说在做,为何把自己反而搞得这么累?”
嬴政想不明白。
为什么屡屡奏效的神仙言语,到他这里,怎么就打了折扣。
“朕是皇帝啊。”
“为何还要受制于这帮大臣,这是何道理。”
“不对,上次许先生说,要尽快建立分工合作,朕只管大政方针,难道只因为现在三省六部制度,尚未建全,才把朕搞得如此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