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生活虽然紧张,但是却也不乏有趣味的活动,而演讲比赛便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大康一高在这方面一直保留着这个优良的传统,建校60多年来从未改变过,而演讲比赛的人选则是由各班级进行举荐。为了公平起见,各个年级虽同场竞技,却也有所区分,高三与高三的班级pk,高二与高二年级pk,高一与高一年级pk,尽显人性化设计。
而处在中原腹地的大康,人口众多,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人才辈出,而大康一高,高三年级有就28个班级之多,可谓人才济济,每个班级挑选一名,参加校里的演讲比赛,无疑是优中选优,能够拿到学校演讲比赛第一名的,无疑是校园里的佼佼者,自然能够胜出者,按照以往的走向,大都前途无量。
李原装班主任在讲台上聊起演讲比赛的事,好像提不起什么精神,因为在他从教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带过的学生无数,却从未在学校的演讲比赛中进入过前三名,更别说是冠军了。这在李老师主政这么多年的班主任的岁月里,是一个败笔,也是他一直以来的遗憾。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每次希望的点燃,总是让李老师激动不已,每每看到一个好苗子的出现,总是让他觉得有望!有望!有望!可是等来的却是失望!失望!失望!
李老师不再像以往似的激情澎湃,而是压低了声音说:“我们班,这个……这个……演讲比赛要不弃权吧?我觉得我们在学校演讲估计还是老末,就不去丢这个人了吧?”
班里的同学一片哗然,弃权?乖乖嘞,瞧不起谁呢?还没参加呢,就弃权?太怂了,太怂了……。
面对同学们的不解,李老师也是无奈,说:“说来惭愧,我从教三十多年来,演讲这块从未在学校拿过名次,不参加也罢,让你们挤出些时间学习多好?”。
同学们依然不解,喧哗声越来越大……。
李老师说:“那你们谁上?来!报上名来”。
同学们瞬间安静,安静的可怕……,甚至笔芯掉落的声音都能够听的到……。
大家说归说,不服归不服,但是真要是上去演讲,那是需要两把刷子的,每个人心里都没底,所以也就都安静了……。
这时张子夕觉得刘哲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好像刘哲并没有参加的意思……。张子夕偷偷的写了张纸条,“我觉得你应该去试下”。通过桌缝递给了刘哲,刘哲轻轻的打开纸条,看到了里面的内容。
刘哲本不喜欢热闹,他内心里也确实没有要参加演讲比赛的意愿。可是看到那个纸条后,他的心中似乎燃起了一把烈火,那就让我来解围吧,让这个班级三十年来,没有出现过演讲天才的事,成为历史。
在班级里一片低沉声中。刘哲缓缓的站起了起来,开口说到:“敢为人先谓之英,力挽狂澜谓之雄,自古以来中华大地都不缺少英雄的存在”。虽知不敌,仍为敌抗,谓之大丈夫!
“好!好!好!班级里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李老师一脸错愕“乖乖嘞,你这学习逆袭能力强也就罢了,这演讲能力也是如此了得,不得了,不得了,你继续……”。
根据《明朝那些事儿》记载,当年明朝第五代皇帝,朱瞻基之子朱祁镇受王振蛊惑执意御驾亲征瓦拉,结果兵败土木堡。二十万大军被屠杀,随从文武死伤无数。其中还包括四代老臣张辅,曾经横扫安南,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可惜一代名将在此殒命。此外还有大驸马井源,兵部尚书祈林(兵部一把手),户部尚书王佐(户部一把手),侍郎丁铉,王永和,内阁成员曹鼎,张益这都是决定大明国策的人,大致数了一下共有五十余人被杀,大明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全部被屠杀。
史书上是这些写的“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瓦拉所有”。大明百年基业,各种人才和精锐,尽数丧尽,皇帝朱祁镇被俘。
此时的瓦拉军,兵锋正盛,认为大明气数已尽,决定兴兵大举进攻大明首都。
在历史最紧要的关头,总有人挺身而出,挽救国家危亡,而此时出现的便是大明国士于谦。
由于兵部尚书死于前方,作为兵部侍郎的于谦代理了兵部尚书。他在研究过布防图后,分析了瓦拉军的力量以及大明现在的微弱实力,思考许久。然后他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下达了自己的第一道命令:自即日起,奉命征掉如下赴京守卫:
一,备操军,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二,备倭军,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三,运粮军,江北所有运粮军。四,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
各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并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军令必斩。
第二道命令:所有人员进发时从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因为通州是瓦拉还没抵达的地方。
力挽狂澜者,绝非匹夫,国士也!于谦接着下达了第三道命令。
第三道命令:锦衣卫巡查城内,战端一来,但凡查到有龟甲人员畏首畏尾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第四道命令: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
安定门:陶谨。东直门: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