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朕登基以后> 第204章:他说我等干啥啥不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4章:他说我等干啥啥不行?(1 / 2)

第五期的大明日报,没有光怪陆离的西游故事,也没有实打实的时局消息。

通篇版面上,有的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

“大明科举试题,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出题的原因…”

没错,针对传统读书人群体发起的“废科举乱政运动”,在发酵数日闹得满城风雨后,朝廷出手了。

这一回,朱由榔没有用任何修饰性的语言,只是通过大明日报,将朝廷改制后,第一批科举初试的试题给公布了出来。

其中还对每一题的参考答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问的缘由,给清清楚楚的说了出来。

每一道题的解释各不相同,但归结起来就是一个重点。

空谈儒学中的礼仪廉耻,只知道一天天的之乎者也,根本就解决不了百姓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问题。

经史子集背得再熟练,却答不了田地中杂草如何有效去除,还怎么去劝人农桑?

四书五经翻来覆去,由此引申的夸夸其谈言论一大堆,却不知道建设楼房必须先打地基,如何去管理工匠?

“我去,考农科的,连两广这儿有什么主要粮食作物都答不上来,这特么不是扯犊子么?”

“两张饼救人,肯定是先救百姓啊,什么满清议和使者、外邦使臣,这些人的命凭什么就比咱大明的百姓重要?”

“尼玛,这些科举的题目,简直就是常识好不,这些学问深厚的读书人,是怎么做到齐刷刷落榜的?”

大明日报第五期一经发出,瞬间便让已经处在流言漫天的潮州府城,喧哗声更上了一层楼。

不只是出售报纸,潮州内外大街小巷内,朝廷的士兵三五人一组,专挑人多的地方大声宣读。

在儒生群体大肆宣扬下,本来已经是“祸国殃民乱政”的新科举,真相瞬间展露在大众面前。

这一回,原本还被士子们满口大义凛然影响了思绪的百姓,立马就感觉事情不对了。

特么的,朝廷的新科举哪里是乱政,明明就是选拔会干事、能干事的官吏好不。

你一个报考农科的士人,连农作物怎么搭配种植,才能实现最大产量都不晓得,当官后苦哈哈的农户还怎么指望你体恤大家?

报考商科者,居然连商行利润都不会算,商人们怎么可能相信你,能够在朝廷商部衙门内,会干维护市场秩序的事儿?

最绝的是,科举考律科者,连某个官司,要用大明律哪一条来判都答不上来。

百姓们有了冤屈,有了纠纷,特么的谁还敢去衙门口击鼓告状?

可以说,第一批次科举的题目,对于懂行的人,或是干过相应事情的人来说,只能用常识性的知识来形容。

可偏偏,就是这种常识性的问题,居然成为了大街小巷喊冤喊得声嘶力竭的儒林士子们,名落孙山的理由。

顷刻之间,百姓们只感觉他们丁点都不冤。

不只是不冤,甚至还有点可恶、可恨、可耻。

毕竟百姓们,都是苦日子过惯了的人,谁都不希望以后管理自己的“父母官”,是啥都不懂只知道满嘴“礼仪道德”的夸夸其谈之辈。

揭露真相,且已经具有部分影响力的大明日报第五期,一经流传,滔天的“民怨”登时变了味道。

而本来还义愤填膺,在大街小巷振臂高呼“废除科举乱政”的儒生们,则是瞬间傻眼。

大家谁也没有想到,上一期还在为那些“以死护道”儒生站台的大明日报。

只是隔了两三天,新出的一期,竟然会干出这样的事儿来。

儒生中不少人,在今日之前,甚至还手拿着大明日报第四期,在人群中满脸忧国忧民,喊得涕泪横流~

关键是,科举试题,历来不都是朝廷极为秘密的东西么?

就这么毫不犹豫,直接就抛出来公之于众了,朝廷以后还举不举办恩科的?

没错,这些参加科举落榜的儒生士子们,从来就没有想过,有朝一日朝廷会直接把科举的试题满大街宣传。

毕竟这玩意儿,对于历朝历代来说,都是要严加管理的存在。

特别是大明时期,因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已经缩小到极为狭小的经史子集中了,大家考试内容千篇一律的“八股骈文”,可供朝廷出题的内容,也少得不能再少。

这种毫不避讳,甚至大摇大摆的,直接将科举的试题甩出来,弄得人人皆知,以后还怎么出题?

朝廷一般不会对外大张旗鼓公布科举的题目,考试过后,题目与卷宗,都是要统一收走保管,留到必要时查验的。

换而言之,试题除了当场考试的人知道外,很少在民间流传。

而且自诩“唯有读书高”的儒生士人们,为了显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不可能将科举试题满大街去传。

这就形成了一种惯例,即:科举试题一般不会被外人所知。

现在可好,朝廷一出手,便直接来了个完全公开,将大家的老底揭个底儿掉。

明明白白搞清楚情况的老百姓,立马就对大街小巷“大义凛然”的儒生们,投来了怀疑的目光。

这一下,传统儒教读书人们,“学问深厚”的人设立马就塌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