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朕登基以后> 第202章:明末的读书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2章:明末的读书人(1 / 2)

夏康年的证据,来自与朝廷有着很大关系的新东西。

正是从科举第一批“初试”后,便开始在潮州风靡起来的“大明日报”。

报纸这个大明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玩意儿,出自潮州军械厂。

一经问世,便迅速在民间流传。

说起“大明日报”,其实夏康年还是很佩服朱由榔这个皇帝的。

寻常百姓,只是从这廉价无比的报纸上,看到了热闹无比的《西游记》故事,还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插画。

而夏康年这样的士族老狐狸,则是从当中瞥见了,皇帝陛下打算通过另外一个渠道,向民间发声的打算。

特别是当百姓都接受乃至习惯了“大明日报”的存在,从报纸上寻求消遣成为习惯后。

朝廷要是适当夹带一点私货,不也能起到引导民意的作用么?

不得不说,报纸这玩意儿,真是好东西。

甚至就连夏康年自己,都想过有机会的话,自己也模仿朝廷,搞一份报纸出来。

毕竟如果这玩意搞成了,搞得风靡一地,那对于夏家的影响力,是有巨大提升的。

当然,效仿朝廷,搞一份自己的报纸,目前只是计划罢了。

夏康年从“大明日报”这个朱家天子向民间发声的“新渠道”,看出的正是朝廷打算做两手打算的核心证据。

证据也很简单,“大明日报”第三期,刊登的是改制后科举“初试”,录取的五千人名单。

紧接着在老夏头等潮州士族世家群体,开始搞事情,引导潮惠二州以及汇聚府城的读书人,也就是儒生群体,开启“废除科举乱政运动”后。

随着事情越演越烈,影响越来越大。

大明日报也很明显做出了应对。

放榜两日后,第四期的大明日报,没有引人入胜的《西游记》故事,反而“不务正业”的搞出一大堆与“废科举乱政”有关的消息来。

别误会,这份与朝廷有关的报纸,并不是在与庞大的儒生群体硬钢。

而是干出一种,类似于推波助澜的事来。

大明日报第四期,工整的油墨版面上,刊载的信息很多。

其中既有某年某月某日,哪个儒生刚烈无比,直接以死明志的真人真事。

也有惠州有儒生群体赶来,潮州各县读书人皆在请愿之类的消息。

简而言之,第四期大明日报,完全就是围绕苦读经史子集的儒生们展开的。

其中一些“文圣庙上吊”“城东投江”等事儿,甚至比潮州街头巷尾的传言还清楚明了。

可以说,由读书人儒生群体发起的“废科举乱政行动”,能够在短时间内便发酵到人尽皆知、热度滔天的地步。

夏康年他们这些地头蛇士族世家,发挥了六成作用。

剩下四成中,绝大多数都是大明日报的功劳。

这份印刷至潮州军械厂的报纸,在紧扣热点这一块,简直拿捏得死死的。

也正因为如此,满怀八卦猎奇心思的百姓们,对大明日报追捧更甚。

以至于大明日报第四期,足足印刷了三万份,都在短期内销售一空。

毕竟对于精神生活相对于单一的大明百姓来说,看报纸,如今效果已经与“听谣言”“听书”之类的消遣活动,相差无几了。

甚至看报纸能够得到的消息,还要更准确、更贴近现实。

报纸火热,几乎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

夏康年在佩服之余,也找到了“关键证据”。

开玩笑,如果不是皇帝陛下,打算在民怨滔天下妥协。

他又何必用风靡起来的大明日报,为儒生们“站台”。

报纸上虽没有明确的褒贬意思,但清一色的都是儒林士子,为捍卫正统“以命证道”的事迹。

西边上吊,东边投江,中间撞柱…

一桩桩一件件惨烈的事儿,不只是百姓看得啧啧称奇,就连不少摇摆不定的儒生,都自发的加入“大部队”来。

朱家天子若是真想一条道走到黑,与调动着滔天民意的儒生们刚到底的话,他又何必通过大明日报这个渠道,做出这样的举动?

所以,唯一的解释,就只有一个。

那便是老夫亲自推动,主动出击的“废科举乱战运动”,已经胜利在望。

“玉书啊玉书,你还是太过年轻了。”

“出了这样的事儿,光是把自己锁在房中自闭,绝食惩罚自己,能起什么作用?”

心中得意之色更甚,连带着还想到了在此事结束后,如何教导夏玉书那个自闭的孙子。

夏康年等士族志得意满之际,潮州军械厂中,朱由榔正懒洋洋的靠在椅子上,拿着一份新的大明日报仔细端详。

朝廷改制后的科举之法,对于那些只知道白首黔经的传统儒生,穷酸文人来说,肯定是极为不利的。

这点在朱由榔亲自参与,设计新科举试题的时候,他便已经清楚得不能再清楚。

试题一出,八成以上只知道躲在书斋里,摇头背诵“经史子集”的家伙,必然会在初试时就被淘汰。

特别是对于那些以耕读为主业,数代人研究“八股骈文”的士族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