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朕登基以后> 第195章:足以做到前途无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5章:足以做到前途无量(1 / 2)

大明各地官府中。

官员是朝廷能够管辖的人。

官员手底下干事的人,却不受朝廷管理。

特别是到了州府与县衙一级,州府衙门不过七八名有品级的官员,一般县衙更是大多数时候只有县太爷一人受朝廷管理。

其余小吏,都是世袭罔替,或是当地有名望的士族、乡绅担任。

这些人若是考不上科举,一日为小吏,终身便止步于小吏。

可以说,“官员”与“吏员”身份与前途上的巨大差距,彻底断送了底层小吏上升的渠道。

偏偏,这个阶层,是连接百姓与朝廷之间的重要枢纽。

对上,这些人直接对衙门主官或是地方官负责。

对下,不管是征收兵役、赋税、徭役还是统计人口、田亩,乃至于捉拿罪犯,都是由他们去干。

在上升通道彻底堵死的情况下,越是到王朝的后期,这类人就越是容易加速王朝灭亡。

简单来说,在朝廷官员集体腐败不堪下,他们完全可以凭借着手中直接与百姓接触的权力,疯狂的搜刮民脂民膏。

让本就饱受盘剥的百姓,再多一条活不下去的致命理由。

明清时期征收田税时,大名鼎鼎的“淋尖踢斛”,正是源于此。

淋尖踢斛,简单来说就是百姓在交田税时,征收的皂吏会狠狠往百姓交粮食的斗上飞踹,洒出来的粮食不算在税赋范围内,也不准百姓带走。

如此一来,百姓被迫多交了一倍以上的粮食,洒出来那一半,最后都会落入小吏们的腰包。

还有当发生纠纷,有人去县衙击鼓告状时,衙门差人们传讯人到公堂之时,还会明晃晃的勒索。

比方说受传讯对簿公堂者,压根就不用带上枷锁,这些人却明晃晃的带着脚链手铐,重木枷锁去,收取所谓的的“传讯钱”“脚程钱”“开枷钱”…

百姓拿不出钱来,光是被传讯的路上,就得丢半条命。

如此种种,皂吏为祸一方的事不胜枚举。

而朱由榔此番大量扩大科举范围,正是为了将“吏员”这个链接百姓与朝廷的纽带群体,给掌握在自己手中。

各地衙门的小吏,皆是经过科举考试任命。

他们就算只通过了第一批次考试,到各地就任后,依旧还有上升的机会。

如此一来,朝廷对管理体系最低一层,也就是县一级的掌控力,将彻底拉满。

当然,将体制外的“吏员”群体,纳入朝廷体制内,也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

在这之前,朝廷仅需负担各地,那些有品级的官员俸禄便是。

真要把小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别的不说,单单是每年在俸禄上,朝廷需要支出去的银子,都会成倍成倍的增长。

好在朱由榔这个金融精英,脑中充满着超越这个时代的搞钱方法。

能用钱把困扰东方王朝几千年的“皇权不下县”问题解决,那就坚决不能用其他方法。

通过科举考试,填补“官与吏”之间这道鸿沟,只是朱由榔谋划多日的科举改制,与传统不同的表现之一。

此科举非彼科举的第二点,便在于本次在潮州府城举行的永历新朝第一次科举,没有明确的考试内容。

在朝廷对外的告示上,科举仅有农、工、商、刑以及经世五个科目,但却没有公告考试的内容。

换言之,朝廷的科举,没有规定考“经史子集”,没有规定“八股形式”。

这也正是夏康年这样的老士族,一头雾水的原因所在。

大刀阔斧改制后的朝廷与科举,完全就是一副面目全非的作用,潮州以及临近州府士族们,研究了几代人的科举考试,此时已经有点让人捉摸不透的味道。

好在作为潮州传统地头蛇之一的士族夏家,有着足够的积累。

在无法准确弄清楚皇帝意图的情况下,老夏头凭借多年的经验,直接给自己最为看重的孙子夏玉书做了选择。

“农桑为国之本,我潮州夏家又是远近闻名的耕读世家”。

因此夏玉书在科举中所报的科目,为农科。

“朝廷虽改制了科举,但八股取仕为大明传统,经史子集为国之本,儒教为王朝立国之基…”

因此夏康年在为夏玉书铺路时,已经提前请了“枪手”,为自己这个孙子,写好了三篇关于“农桑为本”方面的八股骈文。

别误会,夏康年对于自己这个最喜爱的孙子,自信还是有的。

特别是在潮州举办的这一次科举,夏玉书的竞争对手八成以上还是那些识字的粗鄙农夫、低贱商人。

本次科举考试,看似报名的人很多。

但大多数都“陪跑”一般的毫无学问的“炮灰”。

以夏玉书对“经史子集”以及“儒学”的掌握,轻轻松松通过第一批次初试,成为那农科前一千名,完全没有问题。

只不过夏康年想让这个老夏家未来的顶梁柱,冲击的一千人中选一百的复试。

或者直接就成为那足以光耀门楣的复试前三。

毕竟按照朝廷已经颁布的科举规定,复试前一百,便有了直接为官的机会。

就算现在扯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