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朕登基以后> 第174章:大西军入黔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4章:大西军入黔东(1 / 2)

川陕兵败,川渝、湖广之地尽入清军之手。

当这个消息传至潮州府城之际,其实距离大明西南大片州府沦陷的最后一战,已经过去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两个多月以前,明末最后一支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的大西军政权,与清军鏖战中,张献忠本人中箭身亡。

在大明南方纵横多年的起义军,损失惨重,再也没有守护大明西南诸省的力量。

至此川陕一带连同湖广大部分区域,都被清军攻陷。

事实上,满清攻克京师,入主中原后,有两路大军齐头并进。

其中“东路军”以满清亲王多译为统帅,攻弘光、灭隆武、破江西,意在把富庶的江南一带全部吞并。

而西路军则受另一个大名鼎鼎的亲王,皇太极长子豪格统领,进攻两湖、川陕之地,与大西军正面对垒。

张献忠乃一世枭雄,他麾下的人马,远非崇祯之后,延续大明国祚的弘光、隆武之类的朝廷能比。

在清军入关,暂时坐稳北方的江山后,也一直把他当做最大的敌人。

名义上的东西两路军,其实满清真正的精锐,都压在西面与大西军决战上。

可以说,攻掠江南的清军,虽然战绩辉煌,但六成以上的军队,基本上都是左梦庚、李成栋之类的明军降部,绿营兵马。

就算有满清的兵力参与,但也是略输一筹的汉八旗。

而进攻张献忠的西路军,则是正儿八经的满八旗为主。

豪格本人,更是统帅有老爹皇太极留下来,最为精锐的正黄旗、镶黄旗。

面对满清最为强大的军力,大西军政权能坚持这么久才败亡,其实已经极为不易了。

至少人家比弘光、隆武之类,正统延续国祚的朝廷,坚持了更久的时间,血战了更为凶残的敌人。

“张献忠虽为贼首,但在民族大义面前,能拒不接受满清建虏的招降,举师与敌死战,亦称得上一方豪杰。”

议事大厅内,对于大西军政权败亡的消息,朱由榔面色肃然,算是给造反起家的张献忠,一个颇为正面的评价。

殊不知他这番评价,再次给陈邦彦等人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古往今来,皇帝给反贼正面评价,恐怕永历朝这位天子,还是第一个。

关键是张献忠的大西军,诛杀了大明皇亲国戚数不胜数,甚至就连朱由榔他们家,都因为张献忠的兵祸,才逃到两广来的。

算起来,此贼与朝廷、与朱家天子,足以称得上不共戴天。

可偏偏人家眼前这位年轻的皇帝陛下,言语中尽是对他的认同,丝毫没有仇敌覆灭后幸灾乐祸之意。

“吾皇心怀广阔,眼中尽是家国民族大义,实乃吾辈楷模。”

只要是与满清血战的志士,就算是反贼也不吝褒奖之词,朱由榔用一句评价,将自己的志向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场的若是东林党官员,肯定会立马跳起来指着鼻子痛骂,“不顾纲常,称贼豪杰,完全就是昏君之举”。

但此刻大厅内,有的只是陈邦彦等一心抗清的志士,朱由榔的评价,其实也正是他们的心声。

外族入侵,汉土沦陷,满清势大。

此刻官也好、匪也罢,只要能在对待满清的态度上一致,甚至用生命去与建虏争锋,那便是真正的汉家豪杰。

本质上,张献忠造反,那是大明内部的事。

与满清入关,外敌来袭相比,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而且人家张献忠,就算身为反贼,也能保持气节,拒不接受满清“封王”的招降。

比起吴三桂、尚可喜等为了功名利禄,甘当带路党帮助满清攻陷江山的叛贼,已经好了太多。

造反比不过满清入关。

死战远胜于吴三桂等人投降。

朱由榔对于张献忠的正面评价,丝毫没有言过其实之处。

当然,今日召集众臣议事,评价张献忠只是小插曲,真正的重中之重,在于如何应对大西军覆灭后的严峻形势。

“禀陛下,诸位大人,根据可靠消息,张献忠在川陕前线,与清军鏖战身亡后,麾下大西军残部,由其义子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艾能奇率领,已攻入黔东之地。”

大厅内,随着议事正是开始,作为名副其实“斥候营”主将的王九,开始洋洋洒洒说起自己所探得的情报来。

这个曾经李成栋绿营中的底层小校,出了名的“假菩萨”,在加入朱由榔麾下后,屡次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在探查军情、执行特殊任务方面的天赋。

此时他已然因功擢升,成为了朱由榔亲兵龙威军中的一名团长,专门负责收集情报。

不过因为朝廷实力尚弱,王九他们情报的网络有限,关于大西军与川陕两湖一带的消息,更多的是通过逃难至两广的难民溃兵,以及传言的消息得来。

也正因如此,此刻潮州府城这边所掌握的信息,足以用少得可怜来形容。

只知道张献忠败了,满清西路军大获全胜。

至于溃败后的大西军政权,如今还有多少力。清军在川陕两湖一带,已经具体打到哪儿等详细情报,自然是无法探知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