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朕登基以后> 第156章:国难当头,何须名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6章:国难当头,何须名声?(1 / 2)

明末三大毒瘤,东林党士族绝对首当其冲。

而士族发家的通道,也正是科举之法。

可以说,通过世世代代的积累,士族群体已然把“八股科举”的套路,基本上琢磨得七七八八。

甚至通过门生故旧、家族姻亲等原因,他们已经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

崇祯时期,东林党士族完全把持朝政之时。

朝廷恩科出题的是他们,监考的是他们,最后阅卷的也还是他们。

导致读书人群体中,要是不能攀上东林党这个关系群体,压根就没有出头的可能。

满朝进士,皆出东林,各地举人,九成以上与东林党有关。

而且还形成了恶性循环,加剧了以东林党为主的士族群体迅速膨胀。

这是明末科举制度的现状。

描述这一时期科举黑暗的奇书《儒林外史》中,大家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其实正是基于这种恶性循环的产物。

范进考了一辈子科举,最后能在黄土埋半截的年岁,考上省试的举人,最大的原因是有一位官员,对年过半百还在考试的范进心生感慨与怜悯。

最终这位大佬给了范进一张名帖,算是收了他为门生。

这才让范进在当年省试时过关斩将,名列举人。

换言之,如今的科举,完全就是东林党士族的天下。

“就算新朝开科举,严格考场监督,完全杜绝了舞弊之事,能网罗到的人才,也绝大多数来自士族。”

小声对朱由榔口中的弊端,进行了丁点补充。

陈邦彦两手一摊,暗道没招。

世代耕读的各地士族,就是以“八股”为主业,参加科举肯定还是他们擅长。

不可否认,士族群体中,确实有不少人才。

要是放在其他时候,他们中这些人才,能够通过科举进入朝廷,也算是正儿八经为朝廷选才了。

奈何这是在明末。

在东林党的流毒之下,各地士族早已经成为自私自利之徒。

他们中,极少有真正把“圣贤书”中忠君爱国,爱民如子等精华学进去的存在。

绝大多数,都是一门心思为家族,为自身谋利的有才无德之辈。

科举,既是统治者加强统治的工具,也是东林党影响之下,这些士族谋利的工具。

真要重开科举之法,让他们中大部分人堂而皇之进入了朝堂。

那不必说,结党营私绝对分分钟就能搞起来。

届时满怀着私心杂欲的士族充斥朝堂,别说让朝廷各地官府恢复运转了,不将时局搅得更加乌烟瘴气都是好事。

“士族彻底烂透,除了私心之外,鲜有家国大义。”

“说到底,还是教化上出了问题啊。”

淡然起身,朱由榔面色中泛起几丝唏嘘。

东林党之毒,并非在于他们把持了朝政,结党营私。

而是他们把大明天下,整个读书人的风气都给彻底带坏了。

自他们得势起,大大小小的士族,都只知道谋私利,全然不顾家国百姓。

从他们形成庞大的利益网络起,真正为国为民的读书人,便再也没有出头之日。

这也正是为什么朱由榔如今,在用人方面,就连招募军队,都要以农家子弟为主,基本上彻底撇开两广士族单干的原因所在。

因为两广士族,都是在丁魁楚、苏观生等东林党硕果仅存的大佬手底下,经过了一遍又一遍淘洗的。

劣币逐良币的残酷淘汰下,还能够继续辉煌的,绝对是渣滓中的极品。

他们,对于朝廷来说,属于最不可信任的势力。

“陛下,其实开科取士,也不是不可行。”

“臣斗胆献计,请陛下在开科取士的同时,恢复我朝厂卫制度,行监察百官之权~”

议事之处,君臣二人相顾无言。

沉默半晌,陈邦彦咬了咬牙,直接抛出一个疯狂的建议来。

暂时稳固地盘后,朝廷官府重新运转,已迫在眉睫。

官府各大衙门人才的缺乏,无人可用,此刻也成为无解的难题。

如今开启科举,确实能解决官府衙门运转的问题。

但被东林党毒害的士族,但凡明白人,都知道他们重回朝堂后,会干什么事。

士族必须用,但又不能任由这些变了味的士族,在朝堂不断做大。

要用他们,必须给这帮家伙装上紧箍咒才行,对他们结党营私、为己谋利的恶劣行径,进行严格限制。

以目前的经验来看,大明被喷得体无完肤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绝对是能限制士族的一把利刃。

这把刀只要用得好,完全可以复刻大明后期那些皇帝的经验。

就像崇祯之前的天启帝一样,治国理政行军打仗,完全交给东林党。

再放出两厂一卫的恶狗,追着东林党狂咬不放,逼着他们干真正为朝廷分忧的事。

道理一点就透。

不过这个建议从陈邦彦口中说出来,着实疯狂。

甚至惹得朱由榔,都忍不住为眼前这位中年文士侧目起来。

“陈卿,厂卫制度可是臭名昭著的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