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朕登基以后> 第117章:策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7章:策问(1 / 2)

广州那边,以苏观生为核心的隆武旧臣们,一波釜底抽薪的杀手锏将至。

东面千里之外的潮州府衙内,朱由榔正在自己的书房内,单独召见陈邦彦。

若是放在大明鼎盛时期,皇帝在自己的御书房内,单独会见某位外臣,绝对是足以让百官为止眼红的极高礼遇。

毕竟这么做,足以显示君王对于某位臣子的百分之百信任。

御书房召见,也表明了君王想心无旁骛,专心听取某位臣子建议的看重。

不过朱由榔不同于其他那些大明君王,虽然成为了皇帝,但他连国都都没有定下,更别提辉煌的皇宫、高大上的御书房之类的东西了。

礼遇谈不上,让百官眼红也远远达不到。

他所能做的只是用最大的限度,向对方表达自己的重视罢了。

不管是自己麾下最信任的心腹大将,崭新小朝廷的武官一哥朱武,出城十里相迎。

还是客客气气把陈邦彦请进城来后,自己单独的召见,都是表明态度的方式。

“陈卿,依你之见,如今大明弊病均源自士族贵胄群体臃肿,民力凋敝至极。”

“朕欲解决这个顽疾,不知该从何下手?”

书房之内,朱由榔面色淡然,面对着下首处那四十多岁正直壮年的文官,发出自己的疑问。

是的,朱由榔虽然态度摆得很端正,但也没有一见到陈邦彦,就急于求成哭着喊着的招揽他。

开玩笑,就算自己是破落皇帝,还是有尊严的。

陈邦彦确实是良臣,是忠臣,是义臣,但越是这样的臣子,就越不能表现得太低级,让人家看不起。

两人见面,朱由榔也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客套,直接就问起陈邦彦最有名的《中兴政要书》,以及三十二条救国方略来。

很显然,带着浓浓书生意气的陈邦彦,也颇为吃这一套。

当即收起了原有的生疏与不适,就如同自己进去在龙山讲学一般,开始对着朱由榔长篇大论起来。

不得不说,“教书先生”出身的陈邦彦,在口才这方面完全是强项。

后世鼎鼎大名的“岭南三忠”里面,最有才学与谋略的他,所言也确实切中要害。

《中兴政要书》共有一万七千多字,三十二条救国方略,更是每一条都引经据典,有理有据。

待到陈邦彦把观点与谋略简单阐述完,已然是整整两个时辰之后的事了。

而且这还仅仅是简述,要是让他每一点每一条,都掰开了揉碎了说细致,恐怕几天几夜时间都不够。

当然,朱由榔也不是纯粹的学生。

因此在陈邦彦大致说完自己的观点后,他便抓住了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展开了策问。

士族贵胄臃肿做大,的确是大明的弊病。

很多有识之士,其实早已经看了出来。

比如崇祯之前的天启帝,重用魏忠贤等阉党,正是为了全方位打击士族贵胄,巩固朝廷的统治地位。

之所以这一最大弊病,至天启朝之后,便再无人提及,也正是重新掌权的,是利益的最大得主——东林党士族。

陈邦彦既然把这一点提了出来,朱由榔自然想问问他,究竟有何解决建议。

“禀陛下,依微臣之见,要解决这一弊端,必须先从法度上下手。”

“当年北上南京时,下官便提出,请弘光朝廷改革旧制,重新丈量田地,新立法度,天下田产无论谁家,均需足额缴纳赋税。”

“唯有此法,方可破解我大明民力凋敝,朝廷税赋崩塌,人口土地乃至金银,都无法调动的弊端。”

对于朱由榔提出的策问,陈邦彦毫不含糊,直接把自己的对策和盘托出。

潮州府衙书房内,听到中年文官这么一说,朱由榔心神震了震,不由得感慨起来。

谁说大明没有中兴的希望?

至少陈邦彦此刻提出的改制之法,就是解决明末严重土地兼并祸乱根源,最为有力的措施。

陈老师的眼光也确实很准,一眼便看出了大明江山的崩塌,崩在朝廷无税可收、无赋可缴,以至于无钱可用,导致财政率先崩盘这一个重点上。

当一个朝廷,一个官府,已经没有任何的国库资源,可以用来赈济民生、对外作战、维护稳定,那江山崩塌也只是转瞬的事儿。

而不偏不倚,陈邦彦对策中,重新丈量土地,修订新的赋税制度,无论士族贵胄还是平头百姓,都一视同仁征税的办法。

完全就是从根源上,对这个问题予以彻底解决。

丈亩计,均田赋,摊丁入亩,日后的满清王朝到了雍正手中,正是用这样的方法厘清了明末以来的混乱赋税制度,为所谓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当然,陈邦彦的对策中,并没有雍正时候那么详细,甚至连田税、丁税等乱七八糟的赋税,都没有厘清。

但仅仅是士族贵胄与庶民百姓共同纳税赋这一点,破解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这个难题,便足够了。

对策足以用“完美”来形容。

只是中年文官所言,只是在朱由榔心里产生了轻微震动罢了。

不是说他的方法不行,唯一遗憾的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