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非历史使命> 第六章:最佳选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章:最佳选择(1 / 2)

我有把握相信,我所封的这些人将来都是我的死党。

想想都知道了,杨家是皇亲,当杨春临听到皇帝朱由检遇难后,立刻就要设灵堂祭奠崇祯皇帝,连逃难的事儿都忘了,就说明了一切。

剩下的人都是杨镇镖局的武师,这些人都是民间的强者,在这个愚昧的时代,读书人不可信,最可信任的就是这些草莽。

现在我改变主意了,我不去南京了,我记得保定的城池比较厚大,毕竟哪里是京南重地,是京城的门户,是朝廷花了重金建造的。

历史记载:当刘芳亮率领的南路农民军到达保定时,保定同知邵宗元带领保定的百姓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城破,邵宗元等人自杀身亡。

我觉得有保定那么结实的城墙,只要有足够的人守卫,我相信农民军是攻不破保定府的。

邵宗元之所以守不住保定府,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人手太少了,二是火器不占优势。

假如把周边各县的兵勇都集中在保定,假如将周边各县的火炮都运到保定,哪情况会怎么样呢?我相信保定将是农民军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关外的满洲鞑子皇太极带领全部的八旗兵来了也未必能把保定怎么样。

最重要的是镇守宁远的山海关团练总兵吴三桂已经率军向京城开拔了,尽管这家伙瞻前顾后的不愿意首先到达京师、先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开战、以图保存自己的实力,但这家伙率领的关宁铁骑却是明王朝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只要将吴三桂的兵马调到了保定,我相信那个时候我就有能力展开对农民军的反击了。

我是学历史的研究生,对于明末吴三桂为什么要投靠满洲鞑子自然有我自己的见解,尽管事实上因为吴三桂投靠了满洲人,将汉人的天下又一次的送给了蛮夷,但我们不能用后世人的观点去揣测当时的情况,你想搞清当时巨变的原因,你就得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用当时的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去分析,只有这样,你才能对历史为什么会那样有更客观的了解。

这个时候,吴三桂应当百分之一百的不想当汉奸,甚至比一些人还忠于明王朝,但作为准军阀,吴三桂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也是绝对准确的。

为什么说吴三桂是准军阀?而不是军阀,这是因为吴三桂对于朝廷的命令还是听从的,只是老打自己的小算盘而已,他还没有敢拥兵自重和朝廷讨价还价。

事实上,吴三桂在明朝的灭亡这个问题上犯过两个重大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就是吴三桂完全没有意识到明王朝的其它的军队是那样的不堪一击,当他存有保存自己的实力的想法的时候,自然就没有那么急着去保卫京城,假如吴三桂能准确的判断形势,完全可以一边从宁远撤军,一边组织关宁铁骑向京师进发,别看关宁铁骑只有区区几万人,只要关宁铁骑站在京城的城

(本章未完,请翻页)

墙上,我相信李自成是不敢攻击的,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的人因为害怕主动的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进京的事儿发生了。

接下来的事情的发展不用想就知道了,只要关宁铁骑出击,李自成的农民军肯定是抵挡不住的,只要消灭一部分农民军,其它的农民军就害怕了,李自成非撤走不可。

这是这个年代打仗的基本规律,一个人喊败,其它人争先恐后的逃跑,战场上最大的恐惧就是明知道自己打不过对方,还要去和对方打,李自成打了十几年的仗,这个道理还是很明白的。

吴三桂犯的第二个错误没有意识到满洲鞑子早就按下了灭亡明朝的决心,当他向皇太极提出借兵的时候,绝对没有看出满洲鞑子的险恶用心,假如他能看出满洲鞑子不还好意,他就不会因为刘宗敏抢了陈圆圆和李自成翻脸了,孰大孰小,我觉得吴三桂还是能掂量清楚的,我觉得吧,当时的吴三桂对满洲鞑子的认识也就是认为满洲鞑子想在和明朝的争斗中多占点便宜。

由吴三桂这件事儿我就想到了将来如何改变军队的现状、如何将军队打造成始终忠于国家的武装力量、而不是成为某个人的私人武装的事儿。

但这是后事儿,当前我要先保住命再说,命没了,啥都没了。

至于以后怎么处置吴三桂,我想先看看吴三桂的表现,如果他听话,不再三心二意,我不在意放弃心中的厌恶饶他一把,如果他还是那样的不自觉,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非弄死他不可,我现在是皇帝,我觉得我能做到。

我给大家分析了当前的形势的严重,大家没有想到我会想的那么远。

“皇上,您是想到保定固守待援,然后打败李自成?”,杨春临问道。

“不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防止满洲鞑子借机进关。”

“可是,万一保定守不住呢?”

“你那么的对朕没有信心?”

“可是,臣觉得皇上还是去南京比较好。”,杨春临说道。

“好了,这个不争论了,大家要对朕有信心。”,我强调说。

但我知道大家都不会相信我,要是相信了我,那才出了鬼,想一想就知道了,要是我能打败李自成,还能把京城丢了?还会单枪匹马的狼狈的跑到我们这里来?

“眼下的形势逼的我们只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