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270章 黄老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0章 黄老道(1 / 2)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吴咏离开谯县后,便马不停歇地将刘蕴姊妹送回到平原王府。

接下来他打算和鄢展一起穿过冀州前往并州的五原郡。

此时天气温暖舒适,田野里绿草茵茵,麦子泛黄,迟开的枣花还没有凋谢,桐树地叶子遮蔽出一处处浓荫。

两人来到甘陵国地界,发现这里有一个怪现象。

那就是隔不多远就会出现一个道观,百姓们排着长长地队伍求取符水。

提起甘陵国,不得不提一下清河王刘蒜。

刘蒜严谨持重,举止有度,大臣李固等无不倾心于他。中常侍曹腾拜谒刘蒜,刘蒜没有礼遇他,因此遭致宦官们的怨恨。

本初元年(一四六年),汉质帝去世,朝臣议立新帝,李固与司徒胡广、司空赵戒等都认为应立刘蒜为帝。曹腾等劝说梁冀不要立刘蒜,而立汉桓帝。

建和元年(一四七年),刘文与刘鲔勾结谋反,欲立刘蒜为帝。结果事情败露,朝廷诛杀刘文与刘鲔。刘蒜受到牵连,朝廷下令贬其爵位为尉氏侯,流放桂阳,刘蒜于是自杀而死。

一四八年,汉桓帝将清河国改名甘陵国,封河间王一系的刘理为甘陵王。

吴咏看着一座接一座的道观,不禁感慨道:“不曾想这冀州竟有如此多地道观,当真是令人大开眼界了。”

鄢展一边赶着马车,一边笑道:“仙君有所不知,这些道观都是太平道建立地,旨在为了

治病救人。”

吴咏闻言就是一愣,面色古怪道:“这么说,太平道有如此影响力,朝廷是知道的喽。”

“这是当然!”鄢展回应一句。

接着他又为吴咏解说了一下,当下朝廷对黄老道的态度。

原来自战国中期起,神仙思想便在楚地及燕齐地区流行。西汉中期以后,方仙道由于方术少验,受到社会舆论攻击,仅靠阴阳五行说也显得理论色彩单薄,同时黄老在政治上日益失势萎缩,加之确有可供方仙道依附和发挥的神秘主义内涵,黄老学与神仙术遂逐渐结合在了一起。

对黄老道的祭祀早在东汉明帝时就已经在黄老学盛行的楚地出现了。

这其中要数楚王刘英和汉桓帝刘志影响最大。

楚王刘英是汉光武帝刘秀庶出的儿子。母亲许美人无宠,故刘英封地较小。

年轻的时候,刘英喜好交接游侠之士,迎纳众多宾客,到了晚年的时候更加嗜好黄老之学。

后来他应诏奉送缣帛赎罪。明帝下诏勉之日:“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并把这道诏书颁示给各诸侯国中傅们。

汉桓帝刘志“好神仙事“,对老子礼拜尤勤,许多史料都对此作了记载。

“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祠。“

刘志曾于延熹八年(一六五

年)正月遣中常侍左倌之苦县,祠老子;同年十一月又“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第二年又“亲祠黄老于濯龙宫“。

从一般的信奉黄老微言,到崇拜祠祀黄老偶像,这已经是近乎宗教了,何况还是天子亲做表率。

于是民间也纷纷开始效仿,成立各种道教流派。

早期道教直接继承了汉代道家和黄老崇拜的传统,最有影响力的当数张陵创立的正一明威之道(后世简称天师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都衍生自黄老道。

张陵为沛国丰人,本为太学生,安帝延光四年(一二五年)始学道,后于顺帝朝入蜀。

他在顺帝汉安元年(一四二年)在鹤鸣山受太上老君之命,被太上封为天师之位,创立天师道。历代道教徒都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

张角信奉《太平经》,他把自己创立的黄老道组织命名为太平道,就是直接来源于《太平经》。所谓太平道,即行太平之前之义,因为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亦来源于《太平经》。

“今行逢千斤之金,万双之璧,不若得明师乎·学而不得明师,知何从得发乎·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

“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

张角把自己称之为大贤良师,实际上是把自己看成是太平道的先知先

贤,目的就是要行大顺之道,以教救世赈民,实现天下太平。

张角传道的主要法术,是教人叩头思过,以符水治病。这叩头思过,也来源于《太平经》。

在张角看来,天以至道为行,地以至德为家,共以生万物,无所匿,无所私。人之过,是违天犯过所致,要治病,就得跪拜首过,跪拜首过的方法是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

“……解子过于天地也。后有过者,皆像子也。”

天是看得见人间行为,听得懂人间语言的,向天地跪拜,就是请求天神地只宽恕自己,解除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