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咏看了看卓文宣,见他正盯着自己,等着回话。转头又看了看何莲和成昭,见她们好像也是这个意思,让自己去跟一群刚蒙学的童子去背诵《急救篇》,不禁头疼起来。
他虽然对这时的蒙学内容不怎么了解,但不代表他要跟着一群童子,从零基础开始学啊,这要是天天让他跟着那群八九岁的孩子一起蒙学,还不得疯掉!
他之所以来蒙学学堂,并不是真的想在这里和其他孩童一样,每日过来学堂蒙学,而是来看看这汉代的学生都学些什么内容,还有就是来学习写繁体字。
在后世用惯了简体字,虽说大学时选修古汉语,繁体字也大都认识,但是真要写起来,肯定还是有些问题的,一提笔肯定会下意识的去写简体字。
这些都要慢慢修改,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潜移默化,养成写繁体字的习惯,这学堂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卓文宣让他从零开始学,这就违背了他的初衷,他可不想浪费时间去学这些。
但卓文宣也是好心,吴咏也不想直接就拒绝,省得他难堪,于是斟酌一下,开口说道:“叔父有所不知,侄儿虽然并未就读过蒙学,但神游太虚时,也时常在学堂听课,所以一些基础的知识,侄儿还是懂得。而且侄儿还要跟太守救济流民,也不能天天在学堂蒙学。”
吴咏的话还没说完,卓文宣便打断了他:“你现在年纪还小,正是读书的年纪。救济流民自有官府中人组织,你可不能因为这个,而放弃蒙学,知道吗?”
吴咏皱了皱眉头,语气有些不耐烦了:“叔父,我不是不蒙学,而是没有必要去学这些基础的知识,与其浪费那么多时间读蒙学,不如多做些更有意义的事。”
卓文宣脸色微沉,开口教训道:“放肆,谁跟你说蒙学是浪费时间?蒙学的宗旨是教人学习正直的本性,从而形成完整的人格而立于社会,获得做人的道理。
正所谓‘学无止境’,你虽然在太虚仙境学过一些知识,但这又不妨碍你蒙学。
岂不知读过书的人就是比没读过书的人更有气质更有涵养,而读过很多书的人,也一定比只是读过书的人要懂的更多,对于生活方方面面的理解也一定要更加深刻。
你要知道,‘学然后知不足’这不是玩笑话,我活这么多年来,切身实际地感受到这句话是多么有道理。
不要以为你神游过太虚,就可以诋毁看不起蒙学。虽是蒙学,却是启迪智慧,开启圣明的途径。”
吴咏真是跟他说不通,于是正色问道:“叔父,若是我能证明,我的智慧已经够用了,不需要再启迪了呢?”
卓文宣一愣,不由自主地开口问道:“如何证明?”
“写诗!”
诗是智慧之光,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却不是表现感情的自然形态,它是通过诗人的把握和凝聚,让诗的情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经验或是新鲜的审美判断。
不是任何人通过艰苦努力都可以成为诗人。也不是任何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人,便可以写出优秀的诗篇。因此,一篇经久不衰的诗,肯定是诗人智慧的体现。
于是吴咏琢磨着写什么诗。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抄!后世能上语文课本的诗篇,哪个不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品。随便抄一首,保证会震惊当世。
但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抄一首好诗震动天下更不可取。他现在只是想证明,自己有足够智慧,抄的太经典,不符合他这个年龄,反倒落不了好。
吴咏想了想,正不知抄哪首诗才好时,忽然听到几声鹅叫声,心里顿时有了计较。当下便一字一句,声情并茂朗诵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吴咏朗诵完,就目光炯炯地看着卓文宣。
卓文宣能教授蒙学这么多年,在诗篇上的眼光还是有的,这是最基本的文学素养。虽然这首诗措辞立意都非常简单,但却极具特色,尤其是被吴咏这个十二岁的少年郎作出来,实属不易了。于是便开口问道:“这首诗可有题名?”
吴咏想也没想,就大言不惭开口道:“此为《咏鹅》,是侄儿刚才听到鹅叫声想到的。”
其实这首《咏鹅》诗恰到好处,此诗乃是初唐时期骆宾王七岁时所作。
结合他做此诗的年龄,便是童趣与文采的结合的奇妙,而且这首诗在后世知名度很高,是不可多得的一篇咏物诗。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有养过鹅的人就知道,鹅的叫声就是,鹅,鹅,鹅。这三字就是鹅的叫声,骆宾王写出了声音,颜色,动作,很真实生动。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诗的后两句,“白毛”“红掌”这些都是紧紧围绕大白鹅的特点来细致描写的,其中运用了综合感官、动静结合等方法,写出了大白鹅的外形特点、习性等。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