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辽之梦游天下> 第30章 高粱之战的反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章 高粱之战的反思(1 / 2)

此刻的赵光义主动抛出问题,也是为了希望看到自己手下主动要求自己撤离这样的一个战场,毕竟如果能主动当掉这样的一个机会,他自己也不至于承受战败不利等各方面因素。

举个例子,就从高粱河之战开始,一开始宋军军队可以说是占了绝对优势,可是提起宋军,人们的第一印象大多都是一个字:弱。

毕竟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宋朝算得上最屈辱的中原汉人王朝之一了。宋朝总自称八十万禁军、百万大军云云,但在面对数万辽军、金军时却总是惨败。这不免让人轻看宋军,毕竟汉唐时“一汉抵五胡”,宋军以十打一却都能输。

那么,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只能说对一半,宋军战斗力不强不假,但数十万宋军难敌数万敌军的时期处于北宋中后期,宋朝在开国之初,军事实力其实是不差的。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期,北宋先后灭掉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以及南唐等多个政权,几乎统一了整个**。在战争中,北宋的军队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这与靖康之耻时一触即溃的宋军是截然不同的。

在面对北方的敌人时,北宋军也没有落于下风,不论是灭亡北汉,还是白马岭之战中重创辽军,都说明宋军的战斗力是不差的。在当时,不少人甚至都认为北宋将要收复幽云十六州,重振中原王朝的荣光。

直到高梁河之战,宋军在这一战中的失败影响是深远的。不夸张地说,北宋一朝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时的极弱形象,便是自这一战开始的。

高梁河之战以前,北宋刚刚灭亡北汉,还在白马岭击败了辽军,全军上下士气高涨。尽管白马岭一战只是一个小胜,但这一战对于北宋的士气提升是巨大的。自幽云十六州被石敬瑭拱手献给契丹人以后,中原王朝面对契丹人就一直硬气不起来。没有幽云十六州,契丹人的骑兵可以横行无阻地南下,没人可以抵挡辽军骑兵猛烈的攻势。

北宋人并非不知道辽的强大,赵匡胤采取的也正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灭亡次序,北汉和辽手中的幽云十六州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以前北宋灭亡南方政权时,世人只认为是南军弱小,并非宋军强大,现在有白马岭的胜利,又打下了北汉,收复幽云十六州并非奢望。

实际上来说,北宋也确实是有机会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毕竟后周柴荣就已经收复了几个,现在的北宋国力完全不输于后周。

只可惜,宋太祖死得太早,接手的是宋太宗赵光义。

客观地讲,赵光义其实也并非一庸主,毕竟他在灭亡北汉和白马岭的大捷,都发生于赵光义在位时期。只是,在哥哥赵匡胤活着的时候,赵光义主要担任的是首都的行政长官,而非军队将领,他擅长的是行政,而不是军事。

不论是后周还是开国的赵匡胤,都给赵光义留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大量优秀的将领。凭借着这些,赵光义成功灭亡了北汉。

北汉一灭亡,北宋直接与辽国对峙,宋辽大战不可避免。

北宋取胜的机会其实不小,只要太宗赵光义等上一等。

为灭亡北汉,北宋在太原一带集结了数十万大军。灭亡掉北汉以后,赵光义想趁着胜势,挥师北伐,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

这种雄心壮志当然是好的,只是赵光义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赵光义下令调发各路屯兵,并调来京东和河北诸州的军队,准备北伐。但是这完全是赵光义的一厢情愿,灭亡北汉的战争打得并不容易,太原之战北汉坚决抵抗,宋军打了很久才终于攻克。连日的战斗让宋军疲惫至极,破太原允诺的犒赏三军现在也还没有兑现。大部分将领和士兵都不愿意继续作战。

在调发屯兵和军队的过程中,很多将领都以时间仓促为由表示无法做到,扈从六军也有没有按时到达地点的。这一切都表明赵光义的这一次北伐准备的极其不充分。

赵光义明知仓促还非要立刻北伐的理由无非就是趁着胜势,在辽军还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动突袭。可是,辽军实际上早已有准备。自北宋灭亡北汉的战争一打响,辽军在南部边境就加快了调兵遣将的步伐。在得到幽云十六州的数年间,辽国也一直认真经营此地,将这里打造成军事重镇,边陲要塞。所以,赵光义以为的突袭只是白日做梦,宋军唯一的优势就是胜势,但胜势并不一定就能转化为士气,尤其是大军已经疲惫至极的情况下。

当然,高梁河之战中宋军仍有取胜的机会,毕竟赵光义御驾亲征,率领的是十二万精兵,辽军则只有六万。

北伐刚刚打响时,宋军也确实进展顺利。辽易州刺史刘宇,涿州判官刘厚德相继投降,宋军轻易就推进到了幽州的城南,准备攻打这个辽国的南京城。

由于刘宇和刘厚德的相继投降,辽军没有预料到宋军的推进速度竟会这样快,所以这个时候的幽州孤立无援,附近只有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领的少数部队作为依靠。但耶律斜轸兵少,无法对宋军产生实质性威胁,北宋仍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

可是,赵光义却在这个时候犯了巨大失误。幽州为辽南京城,辽国势必会发重兵前来支援,赵光义完全可以围点打援,但他心高气傲,认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