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小公爷> 第530章秦王是坐地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30章秦王是坐地户(1 / 2)

纺织业,李云睿是搞定了,而且必须大搞特搞,前提是不能引起大明国内的震动,至于日本、朝鲜这些地方的百姓,不在李云睿考虑范围内。

“NND,纺个线、织个布还要考虑这么多,你累不累啊……”徐景昌听完李云睿的话,撇了撇嘴,说道,“不过,这生意能赚钱吗?”

“前期不一定赚钱,但最多两三年,一年赚个三五百万两,还是轻松了了的……”李云睿说道,“海外这么多番国,人口至少也有个一亿,就算有一半人买我们一套衣服,一套衣服赚一百文,我们也能赚五百万两!”

“真的吗?几千万套衣服,你能做出来吗?”徐景昌听了之后,有些不信。

“几千万套衣服而已,多造几个厂,什么都有了!”李云睿笑了笑。

李云睿真不是吹牛,后世的中国,一年能造四、五百亿套衣服,排除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从业人员多的因素外,如果大明有足够的棉、麻,李云睿有十成的把握,造出这么多衣服来。

纺织行业三大件,多锭纺线机、加强版的珍妮织布机、脚踏缝纫机,李云睿都已经搞出原型机了,剩下的就是员工熟练程度了。

做复杂的衣服,可能费时间,但如果做类似于T恤的衣服,熟练的纺织工用脚踏缝纫机一天就能做二、三十件,一个月搞个千把件没问题。

有人会说这个效率太高了,要知道,后世中国的纺织工人一天平均能做130多件,这其中包括一些缝制复杂的西装、夹克衫之类。

实在不行,就增加人数……

徐景昌听完李云睿的话,摸了摸下巴,仔细想了想,突然间眼光一闪,开口问道,“云睿,你既然要做布,肯定需要大量棉麻,对吧?”

“我去,你这个脑子什么时候这么好了?能想通这么复杂的事了……”李云睿看了看徐景昌,说道。

“小爷好歹了堂堂国公,这点见识还是有的!”徐景昌听了李云睿这样说,顿时一脸黑线。

“你牛,你牛!行了吧~”李云睿尴尬的笑了笑,说道,“你准备自己种桑麻棉吗?”

“我们徐家在南京和凤阳有近万亩地,种粮食着实有些那啥……”徐景昌苦笑,说道。

得益于朱元璋的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开始普及。大多数百姓种植棉花,大都是用来缴税,当主粮的折色。

在大明,棉花价格大概在一两八到二两一石,而一亩地去籽、加工后能得精棉一石五,和主粮差不多,但算折色的话,就相当于翻倍了,也就是说一亩面能当两亩地主粮的税,因此很多百姓才喜欢种棉花。要不是朱元璋规定了棉花折色的上限,估计百姓都种棉花来抵税了。

但这个年代生产力极为低下,百姓种棉花后纺线、织布到成衣,做一身衣服下来,没有个三五十天基本上不可能,拿到市场上卖,又没有多少买主,所以百姓大规模种植棉花的积极性不高。

如果有买主能够能大量收购棉花,百姓肯定愿意大量种植,毕竟一亩地的棉花,能赚两三两银子,而一亩地小麦,只能赚一两多。

徐景昌的打算很简单,那就是把徐家的一万多亩地,换成棉花,每年收益至少能翻倍。

“景昌啊,不是看不起你,你这思路太过于保守了!”李云睿笑了笑,拍了拍徐景昌的肩膀,说道,“一万亩地棉花,连塞牙缝都不够,你要种,最起码也是十万亩起……”

“十万…亩……”徐景昌听了,一脸黑线,说道,“我们家哪有那么多地?哪有那么多人?”

“没有地不会租吗?没有人不会雇吗?你脑袋秀逗了吗?”李云睿伸手在徐景昌脑门,弹了一个脑瓜崩,说道,“就算一亩地能给你带一两的收益,那十万亩,也就是十万两了,眼光不要局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

“好像也是啊……”徐景昌想了想,说道。

“记住要种棉花,到陕西的关西七卫去,那里地广人稀,地便宜,雇人更便宜……”李云睿压低了声音,说道。

关西七卫,是指明朝在甘肃西北、青海北部及新疆东部设立的7个羁縻卫所,又称"西北七卫"和"蒙古七卫",分别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七卫。关西七卫与明王朝之间的政治隶属关系,带有明显的羁縻性,并不完全服从明朝政府的指挥。

在李云睿看来,这是绝不被允许的,虽然这个时间,甘肃、青海、新疆、蒙古这些地方,看上去鸟不拉屎、荒无人烟,不适合人居住,但李云睿知道,这些地方,下面埋了多少宝藏……

要想让七卫乖乖听话,就得让七卫永远依附大明,想要让七卫依附大明,经济上的依附就不可或缺。

让关西七卫种棉花,然后卖给大明,再换取大明的各种物资,这样依赖越来越深,那么关西七卫慢慢地就必须臣服大明,好日子过惯了,他们肯定不想过苦日子……

李云睿打得一手好算盘。

“关西七卫?”徐景昌听了之后,皱了皱眉头,说道,“几千里地,把棉花运到南京来,一路上人吃马嚼,那得多少钱……”

“你可以跟他们约定,在长安交货,从长安下渭水,进入黄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