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小公爷> 第477章还需要一个人来立牌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7章还需要一个人来立牌坊(1 / 2)

谢彦身居前军都督府佥事,正二品朝廷大员,他的神道碑不是一般人能写的,要么请名噪一时的大儒、要么请至亲好有里最有名望的人、要么是位高权重之人。

李景隆乃是超品的国公,位高权重,给谢彦写神道碑,倒也能说得过去。但这种事情,不是关系亲近到一定程度,就算出再多钱,李景隆也不会拉下脸来,出这个手。

“洪武三十四年(建文三年),建文帝命梅驸马带大军倾巢而出,进驻淮安,以防北军南下。彼时京城兵力全被抽调一空,如果遇到攻击,根本无法守住。定国公徐增寿将这个消息送给了皇帝,结果谋事不密,被建文帝所杀……”李景隆抬头望着李云睿,说道。

李云睿听了这话,点了点头,这样就全部对上了:建文帝自己作死,让梅殷带了五十万军队建立江淮防线,南京成为空城。徐增寿把消息透露给朱棣,结果被建文帝召入宫中,直接砍死了。朱棣接到消息后,带领骑兵直接从北平杀向南京,放弃攻打淮安,绕道扬州,从扬州渡江,然后在李景隆和谷王朱橞的帮助下,拿下了南京城。

“皇帝带领大军放弃攻城略地,一路南下,等到攻克扬州城时,南京城中一片慌乱,建文帝听从方孝孺、黄子澄等人的建议,遣庆成郡主到北军大营,乞割地求和,准备与皇帝划江而治,被皇帝言辞拒绝!”李景隆说道这里,叹了一口气。

割地求和?划江而治?

我去,还有这种事?李云睿有些惊了,堂堂一国之君,居然这样,还派一个女人去谈判,也是没谁了。

建文帝不丢天下,天理难容。

“求和失败的消息传到南京城后,城中百姓人心浮动,城内的勋贵与宗室也是一片慌乱。谷王朱橞因建文帝收其三卫,心怀不满……”李景隆继续说道。

谷王朱橞洪武二十四年获封如意王,洪武二十八年就藩宣府,宣府古名上谷郡,后来就改成谷王,乃是十三塞王之一,手握三卫兵马,战时可调动宣府附近的边军,权势赫赫。

朱棣起兵靖难后,建文帝下诏,命谷王朱橞带三千兵马,赶赴京师护卫金川门。要说朱橞,当时的心态其实很复杂建文帝刚上台就干掉了自己五个兄弟,削藩之心昭然若揭。

朱橞有心不想去南京城吧,当时耿炳文带着几十万大军,就在北平城附近,离宣府也不过三百里地,如果朱橞抗旨不遵,搞不好耿炳文会分出一部分兵力,先把宣府给灭了。

宣府可不比北平城,北平城城高墙厚,易守难攻,而宣府当时还没建好:谷王洪武二十八年就藩,开始兴建王府、扩展宣化城,一直到永乐七年才完成。

朱橞最后没办法,只能带了三千兵丁南下勤王,走之前,令守城官兵将宣化城的宣德、承安、高远三门封堵,以图固守。

朱橞这意思就很明显了,朱允炆和朱棣两不相帮:如果他真想出手帮朱允炆,只要朱棣出去跟人打仗时,朱橞命自己手下三卫抄朱棣后路即可,宣府到北平城三百里,突袭一下肯定没问题,朱棣就会首尾不能相顾,阵脚大乱。

朱橞就在南京城守了三年的金川门,与朱允炆相安无事。偏偏问题出在了建文四年四月,朱允炆下旨让朱橞交出宣府三卫,调归朝廷指挥。

其实朱允炆当时也没办法了,梅殷把南京城的守军全部带走了,朱棣率领大军,五个月的时间,从北平城打到了扬州城。朱允炆下旨时,正好是朱棣连破何福、平安大军,除了梅殷大军,朝廷已无兵可用。

朱允炆的想法很简单,朱橞的三卫兵马在宣府,让这群人去攻打北京城,那么朱棣必然回军救援北平城。朱允炆也是被逼急了,他也不想想,耿炳文和李景隆两人带领几十万大军,都没有把北平城拿下来,区区宣府三卫人马,两万余人能干什么?

朱允炆的这种做法,在朱橞眼里无疑就是削藩削权,自己大老远的带兵来帮皇帝守门,功劳没捞着,反而赔了个底儿掉,这事谁能忍?

但当时朱橞有心无力反对朱允炆的圣旨,他人都在南京城了,如果拒绝,当时就会被抓起来送进大狱,连自己带的三千兵丁,都会被朱允炆接手……

所以,朱橞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但终究是意难平。

听李景隆说到这里时,李云睿也开始佩服朱允炆清奇的脑回路,这都火上房了,朱允炆居然自己还往上泼油……

“谷王便私下找谢驸马商议,谢驸马本来就是我淮西武勋中人,当听了谷王的打算后,便来找为父商议……”李景隆从桌上站了起来,在房中踱起步来,继续说道,“当时为父乃是败军之将,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太常寺卿黄子澄纷纷上疏,认为为父失律丧师,请求诛杀为父,以谢天下……”

说道这段,李云睿来了兴趣,他脑海里可是有些记忆的,当时李景隆可谓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曹国公府门口,都不知道被那些读书人扔了多少鸡蛋、青菜。

当时李景隆出任主帅,就是黄子澄推荐的;李景隆一失败,黄子澄为了推脱责任,立马翻脸,大骂李景隆是国贼,颇有点“以前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二嫂”的意思。

“所以您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