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魏春> 第一百零七章 议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七章 议事(2 / 3)

数、马匹及丁口。

人数还挺平均:每堡再出丁二十口,并堡丁家小,一并都可以送给李承志。

也可以带上战马及弓枪,但与甲一样,战后都要还的……

当然,人也不是白送的:一是要求李承志需每日派出战骑巡游,以保证各堡田庄能顺利春耕。若遇贼兵骚扰及围困坞堡,李承志必须派兵解救。

二则是,需李承志向各坞出借同等丁口和青壮,以避免各坞耽误耕种。

而且要求,若战事平定,因这些堡丁出走后的人力缺口,李承志要给他们补上……

李承志哑然失笑。

在战时,人多了当然是累赘,但只要不打仗,就等于生产力……

如意算盘打的不错,算来算去,好像这些大族什么损失都没有,要李承志保证他们不被乱兵骚扰和围困外,还要保证他们今年能顺利生产。

甚至连借出来的人,到时都要如数奉还……等于李承志出钱出粮,要替这些大族白养一年?

但账不是这么算的。

李承志没觉得吃亏,反而认为这几件全都是他顺手就能办到的事情。

坚守朝那,指的可不是只守住这座县城,而是这二十六党在内的四千余户三万余民。

这本就在李承志自认为需要负责守全的范围之内。

也根本不用这些大族提醒。

已装备的半旅骑兵,以及前期整训完备的步兵,都已开始每日骑马出营,以朝那为中心,向周边巡探游戈了。

不止是为了防贼,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

骑兵骑兵,不练怎么能会骑?

至于出借青壮与丁口,以及战后要把人力缺口给他们补上,对李承志来说也不是大问题。

这些大族没有明说,但郭存信和李承志都知道他们打的是什么主意:那一千多僧户。

昭玄寺都被灭了,谁还管这些造过反的僧户去哪了?

到时给朝廷的奏报上,自然是被刘慧汪的贼兵裹挟走了。

胡家自顾不瑕,安抚都来不及,哪里还敢再招惹本地豪强,自然不会自爆其短。

即便战后有新官上任,也只会尽量拉拢本地大族,就算知道了,也会睁只眼闭只眼……

李承志哭笑不得。

元魏皇室的根基,应该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的被汉家门阀和鲜卑贵族给掏空的……

他放下了信纸,又沉吟起来。

既然能保证朝那县正常春耕,那是不是也可以适当的将范围扩大一些?

不需要太大,只要能把昭玄寺的那十万亩僧田保住就行。

全在泾河两岸,全是水田,根本不用靠天吃饭。一亩净落一石,这一年下来也有十万石了……

而且也不算多远,离朝那也就五十里,塘骑每日探报的路程都比这个长,所以贼兵真要攻来,完全来的及救援……

李承志想了想,让李显去传令,召县中大族族长、宋礼深并宋氏乡老来营中议事。

……

人不多,加上郭存信,也才八个。

等众人坐定后,李承志便开门见山的说道:“我欲让朝那全境,并昭玄寺的僧庄复耕!”

其余七人悚然一惊。

怎么这么突然?

朝那看似安稳,只是因为李承志一战把贼人打疼了,刘慧汪暂时又摸不清朝那的虚实,所以一时间不敢再派贼兵向西劫掠。

但指不定就憋着什么狠招,更说不定哪天就会攻过来……

郭存信惊诧的看着他,许久才说道:“为何不先固守朝那?”

借兵的事是他去谈的,郭存信自然知道十四坞提的是什么条件。

因过于分散,守住这十四家坞堡,就等于守住了整个朝那县,李承志有此决定不奇怪。

可这昭玄寺又是怎么回事?

两地相隔近五十里,又不可能让乡民早去崆峒山,晚归朝那城,所以想复耕僧田,就只能让民户定居在崆峒山下,而且要派出相当多的兵力保护。

这样一来,就必须分兵,李承志能顾的过来吗?

李承志想了想,最终还是说了实话:“山下僧田就超十万亩,再加以南三十里的宋氏田庄,这就是十二万多,且全是靠泾河的良田,若是荒了,岂不可惜?

人手也足够,只是无田可耕的僧民就有一千余户,且只要不反攻泾州,军中驽马驴骡就暂时用不到,可以全部借给他们……

嗯……就是农具不够,全被我收来锻了甲。不过可以让朝那种快些,赶在清明之前种完,不但农具有了,还可以多匀些人过去……”

是不是有些想当然了?

郭存信眉头一皱,担心的问道:“我说的是兵……你这一分兵,能否应付的过来?”

李承志稍稍一顿。

还要怎么应付?

我天天都盼着刘慧汪派些乱兵过来,好给新军练练手,但探马都快探到朝那往东五十里外了,也不见半个贼兵的影子……

说不定是一次被打怕了,贼兵猜不透这支强军是突然从哪冒出来的,不敢冒然来犯,转而去捏软柿子了。

要知道,泾州下辖六郡十八县,陇东郡地处最西,往东还有平原、平凉、安定、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