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话却十分在理,句句都掐准了要害。
所讲述的道理也十分的清楚明白。
在场众人在听到后,都是不由自主的跟着点头。
而老爷子朱棣在听完后,也点点头,给予肯定的说道:“集中所有力量针对一地,说的不错。”
说完,又看向了周围其他的大臣,问道:“那诸位呢,对此可有什么不同想法?”
一旁的大臣们互相对视一眼,随后躬身对着朱棣说道:“回皇上的话,之前在尚书房时臣等便与太子殿下商议过此事,都觉得此举甚妥。”
“既然所有人都觉得应该先设立一个试点,那便按照诸位的意思来办。不过,这试点,又该选在何地?”朱棣继续问道。
说到这里,朱棣看向了一旁的内阁首辅杨士奇,说道:“杨士奇,你来说说。”
听到朱棣点名,虽然不明白皇上为何会在众人当中专门选到了他,但杨士奇还是慎重的思考了下后,说道:“回皇上,微臣觉得,此次新政试点的地方不能太大,但也不可太小。大则失去了试点的作用,小则不足以体现新政弊端。”
“最好是以一行省之地,作为试点。”
听着杨士奇的话,朱棣虽然有考较之心,但并没有表现出最终的态度来。
反而转头看向其他人,问道:“诸位觉得呢?”
众人对视一眼,纷纷附和道:“臣等赞同.....”
朱棣点头:“既然这试点定了,大小也选好了,就剩这地点了。诸位,谁有合适的想法啊?”
见众人没人应话,朱棣便再次看向了朱高炽,问道:“太子,你来说说吧。”
听到这话的朱高炽也没含湖,随即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回皇上,儿臣觉得以山西为试点最好。山西行省自元末后便没有受到太多的天灾袭扰,其民力还保留完整。”
“虽在移民之策上迁移出不少的百姓,但根基犹在。其他诸多北方行省虽有恢复,但与山西行省比起来还是有些不如。既然是试点,自然是以人口众多的行省最好。”
“加上朝廷今后会迁都北平,选一北方行省作为试点可以点阔面。”
“所以儿臣觉得山西行省最为合适。”
听着朱高炽的话,朱棣再次看向了其他人。
但这个结果从太子的口中说出,自然是之前就与内阁以及六部尚书商议过的。
如今太子提出后,自然是无人反对。
见此,朱棣最终将目光又投到了朱瞻基的身上,问道:“大孙子,你觉得呢?”
原本在刚来的时候还睡意朦胧的朱瞻基,如今在站了半天后,也渐渐清醒了些。
听着老爷子的询问,按照朱瞻基原本的性子本来是不想多说什么的,反正说多错多,招惹的麻烦也多,让他们自己去商议就是了。
不过,摊丁入亩这件事不简单,此事事关大明朝的根基所在。
如今距离农耕文明巅峰只差一步的大明朝,这摊丁入亩是关键。
迈过去,大明朝至少五十年无忧。
同时,这件事是他登基之上也必然会去做的事情,如今既然老爷子和老爹他们愿意去替自己办,他还有什么可不高兴的。
这不是省了自己的事情了嘛。
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日后的悠闲生活,还是为了大明朝几千万的百姓,朱瞻基还是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爷爷,孙儿觉得以山西行省作为试点固然无错,但有些过于保守了。”
闻言,朱棣顿时来了兴趣:“哦?那按照你的意思,该选择哪里?”
朱瞻基毫不犹豫的说道:“南直隶!”
这话一出口,一旁的老爹朱高炽顿时皱着眉头说道:“南直隶毗邻京城,是整个大明朝最为富庶的地方,但,它同样是整个大明朝关系最为错综复杂的地方。若是在此地推行新政,其面临的阻力不可想象,风险太大,不值得。”
对于老爹的话,朱瞻基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其实又何止是自己老爹选择了山西。
就是当初雍正在推行摊丁入亩之策时,也是选择了山西为第一个试点。
但朱瞻基却有自己的想法。
“以山西行省为试点,固然稳妥。但以南直隶为试点,其收益更大!”
“正是因为在南直隶面临的阻力最大,关系错综复杂,所以他的收益也是最大的。以山西行省为试点,即便完成了新政的推行,可接下来面向全国的时候依旧困难重重。”
“但南直隶却不同,因为这里聚集了整个大明朝的权贵,只要在这里新政推行完成,之后再面向全国的时候,那势头必定高歌勐进。就像儿臣之前所说那打仗击鼓的道理一般,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既然是打仗,那我们就在这群狼中挑一个骨头最硬的,挑它们的头狼!集中所有力量,将那头狼的脑袋敲碎,其余的狼群见此必然心生胆寒,不敢再有异动。”
“若是只知狐假虎威,挑那软柿子捏,稳妥固然稳妥,可等这新政推行完,还不知道要多少年,那时候时过境迁,很多事情可就说不好了。”
听着朱瞻基的这一番理论,一旁的老爹朱高炽一时竟还真不知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