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内竖之争(1 / 2)

二、内竖之争

唐朝的第十七皇帝是宣宗李忱,史称他用法无私,明察沉断,赏罚分明,从善如流。时人称为“小太宗”。他处处向他的祖宗唐太宗学习,他会亲自把《贞观政要》刻在屏风之上,时时拱礼参拜。他要时时提醒自己做一个好皇帝,他要重振李家雄风,扭转这颠倒的乾坤,象唐太宗一样被后世敬仰。

他的座右铭是“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这是唐太字撰的巜金镜书》中的一句话,当时是授林学士令狐绹读到这句话时,宣宗说“凡求致太平,当以此言为首。”古来天下为什么会乱,因为朝廷错用了那些不好的人,行的是蠹国害民的事,用这种人国家迟早会大乱。天下为什么会太平,是因为朝廷任用了那些忠良贤臣,行的是富国强民之事。天下才会长治久安。

宣宗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在政时也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事,使国家恢复元气。但正如太宗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但以铜为镜,我们很容易知道自己的衣冠是否端正,然后扶正自己的仪容仪表。以史为镜,听起容易,做起来难。历史往往是残酷的,我们以为读了几本书,知道几件事,错误的以为可以走在前面,实际是走在一条会跌倒的老路上。以人为镜则更难,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人,即使有这样的人提建议,我们是否会做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对那些不确定性的结果抱有太多幻想了,不死不休。

却说这唐宣宗处事精明能干,却在立谁为太子,谁将成为下一个接班人上面难以定夺。原来宣宗长子就是李温,按照传统的继承方式应该立李温为太子,可是宣宗更喜欢三子夔王李滋,想要立他为太子,原因是宣宗觉得李滋更类似自己。甚至李温被安排到十六宅去居住。十六宅是外宅,是那些年幼与不得宠的皇子们居住的地方。而李滋却住在内宫。

可是宣宗却不能立李滋为太子,因为按传统不能废长立次。更因下面的大臣们更加遵循这种长幼有序的继承方式。

曾经在朝堂上,宣宗说可以毫无拘束的畅谈时事。宰相斐休对他说:皇上为何还不立太子。宣宗听后非常愤怒:我正值春秋之年,如果立太子,置我以何地。我是不是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闲人了。吓得斐休当时就不敢再说话。而后声称有病,请辞退休,再也不敢提这件事。

大臣们直谏不起作用,有的大臣就想迂回来劝导提醒宣宗早立太子。宣宗打算在大中十二年登丹凤楼宣布大赦天下,这时已当上宰相的令狐绹说:登楼大赦费用太大,还要有一个名义,国家不能一赦再赦。李忱不高兴的地说:你们教教我用什么名义。原来大赦天下在唐朝可不是一句话的事,登楼大赦天下,要给那些禁卫军将领士卒一定的金钱赏赐。宣宗一向倡导节俭,所以为难。这个时候宰相崔慎由不失时机的说:陛下没有指定太子,全天下的子民都看着在,如果举行册封太子大典,就是到南郊圆形神坛祭祀天神也不会有人反对,何况是登楼大赦″此时的宣宗已经因为服食大量长生不老药,心烦气躁。听到这种建议,更是猜忌怀疑,只是当时并没有说话。但十天后崔慎由就被罢免了宰相之职。

越是权力无限,越想拥有更长更久,希望能掌控一切,生与死也能紧握手中。唐朝是以道家为先祖,更希望道教能提供长生不死的秘方。李忱晚年喜好神仙,派宦官到罗浮山迎接轩辕集。

当轩辕集到达长安,李忱召他进宫,直接了当的问他:长生法术?我能不能学。轩辕集说:帝王们弃绝私欲,尊崇道德,自然会承受大福,用不着到别的祈求长生”。这位宣宗继位之初被流放了十一年轩辕集,逗留了几个月后,再三请求返回罗浮山。李忱只能再把他送回去。

李忱乞求长生之术之心并未停止。公元859年,李忱命令医师李玄伯,道士虞与隐士王乐提炼出长生不老仙丹供己服食。其实那些不老仙丹好比一颗致命的毒药,它含有铅汞之类的重金属和硫砷之类的化学元素。现代医学分析,铅哪怕吸收一点,在人体内凝聚,轻则改变一个人的性情,重则瘫痪不起,神经就开始错乱。汞中毒更惨,口腔四肢会麻痹,中枢神经开始损坏,行走都困难。硫砷之类的化学元素更是能迅速致命。

李忱初始吃下去并没有太大反应,时间一长,后背竟然慢慢长出大疮来。八月份大疮开始溃烂,只是他日夜在寝宫中,宰相以及下面官员根本见不到他,到底发生了什么外部并不能知道。

李忱已经危在旦夕,他把夔王李滋秘密托付给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和宣徽南院王居方,命他们拥护他登基。这三位宦官还有神策军中的右军中尉王茂玄都是宣宗平常特别栽培的人。但是神策军中的左军中尉王宗实跟他们并不站在一边。于是三人一合计,把王宗实调出中央机构,外放到淮南监军。王宗实在宣化门外接到诏书,准备从银台门出宫,这时左神策副使亓元实提醒道:皇上已经病了一个多月了,你只是隔着门窗问候平安,今天突然要调离中尉,谁知道这诏书是真是假。不如面见了皇上再走也不迟。王宗实一听如梦初醒,于是再进内宫。而各门按惯例已经增加守卫人员,戒备森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