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25章 125(3 / 4)

“陛下,这是何意?”崔文东不解地问。

周嘉荣道:“赤金俯首称臣不过是一时之计,而朕要的是匈奴人的彻底臣服。崔大人,此事交由你去办,不勉强,全自愿,但这些匈奴的孩童到了大齐之后,需得学习汉字,每日读圣贤书,明忠君之理!”

崔文东怔了片刻,隐约猜到了周嘉荣的意图:“臣遵旨,臣定会派得力又忠心的文人前去教导他们。”

周嘉荣又看向武承东:“武大人,朕听闻近几年,西边也有些高鼻梁黄头发的异域行商穿过茫茫沙漠草原到西北?可有此事?”

武承东点头:“回陛下,自八年前一战,匈奴损失惨重,退到更北的地方后,西北的外族行商明显增多了,他们多来采购各种珍奇之物,其中尤以丝绸、瓷器、茶叶、精美的首饰珠宝等最受这些商贾的欢迎。他们带来多是异域地毯、宝石等贵重物品。”

周嘉荣颔首,对崔文东道:“再加一条,匈奴人以后不得劫掠过往行商,若有犯者,当场处决。”

次日,崔文东去见了信使,将朝廷的意思说了。匈奴称臣,双方交好后,匈奴人只要不犯事,可入城自由贸易,不受互市限制,此外,朝廷怜悯匈奴贫民子弟过冬困难,可将十岁以下的孩童送到临近的州府,进入朝廷出资办的赈济院,次年四月天气暖和后接回去,最后,朝廷要求匈奴人不可抢劫来往的行商,无论是齐人,还是西边来的外族。

这三个条件对匈奴而言,都不算苛刻。尤其是第一条,以后他们到大齐采购过冬的物资就不用出高价了,便是平民也能准备一些过冬的粮食。

信使不解的是第二条,大齐朝廷这是要做什么?免费给他们匈奴人养孩子?

“陛下真是宅心仁厚。”

崔文东笑道:“陛下心善,一向重视孩童孤寡,我大齐多地建了养济院,收留无处可去的孤儿、老者、乞丐。东南沿海一带还建了数座绣坊、织坊,收留无家可归的女子、寡妇,助其自食其力。大人有罪,孩童无辜,对匈奴孩童,陛下也一视同仁。不过此事,乃是自愿原则,若你们有顾虑,就作罢吧。”

信使见他说得坦然,心里的疑虑打消了不少,事后又暗中派人到处调查,发现还真如崔文东所说,朝廷建了不少坊市、赈济机构,收容无家可归者,助其度过茫茫的冬日。而且还组织一些孤寡前去西南开垦安家,免收田赋,甚至提供种子农具等等。

这在匈奴完全不可想象,只能说大齐真的有钱。

信使带着满满的感叹,回到草原,将此事汇报给了赤金。

赤金听完后,略一琢磨便答应了。八年前那一战,损失了几万青壮年,现在都还没恢复元气。今年派出小股兵力试探抢劫,又遭遇大齐强大的火力,损失惨重,余下的两千多人仓皇逃回匈奴,被大齐的火力吓破了胆。

不光他们,匈奴内部支持战争的一派听说大齐有了杀伤力巨大的新式武器后,也都沮丧不已,再也没了先前的雄心壮志。

因此,他的提议才得以顺利通过。

摆在匈奴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生存,只是俯首称臣而已,算不了什么。

当年十一月,赤金亲自带队去大齐京城,向周嘉荣称臣,进献良马一千匹,双方就此达成和解协议。朝廷赏赐金银珠宝布匹六十车,正式将匈奴纳入大齐的版图。

匈奴成为大齐的属国。

贵族们对此非常高兴,大齐的赏赐如此丰富,都是他们的。而且大齐边境的互市价格取消,以后他们买东西可以跟齐人一样,再也不愁过冬问题了。

至于送孩子去大齐朝廷办的赈济院?

哪怕和谈了,贵族们肯定也是不放心将自己的宝贝儿子、女儿送到大齐的。但平民百姓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家中孩子比较多的那种,过冬对他们而言是一项挑战,稍有不慎,年幼身体不够强壮的子女就可能夭折。

所以虽然舍不得孩子,也不大放心大齐朝廷,但为了让孩子活命,第一年还是有几十名穷苦人家的匈奴孩童被送去了赈济院。

次年四月,这些孩子回去后,其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长壮实了许多,小脸都多了一些肉,格外高兴,再问他们在大齐的经历。

孩子们无不夸好,大齐天气更暖和,吃食更多,还教他们读书识字,比在自己家都过得舒坦。

这些父母听后彻底放心了,第二年干脆将家里十岁以下的孩子都送了过去。冬季严寒,这么小的孩子在家中做不了什么事,还费粮食,何不让齐人给他们养?

他们的亲朋好友听说了这样的好事,不少也试探着将家里的小孩子送了过去。

于是,西北边境每年多出了一群小候鸟,冬季到大齐边境城市过冬,春季再返回大草原。这个规模逐渐扩大,到元兴十二年,匈奴平民大半十岁以下的孩童每年都送去了大齐抚养。

最初,见朝廷真的信守承诺,认真照顾抚养这些孩子,次年归还,匈奴贵族高兴之余,只觉得大齐朝廷很傻,没见过这样的冤大头,帮别人养孩子养得这么起劲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等第一批去大齐过冬的孩子年满十岁后问题渐渐冒了出来。

到了十岁后,习惯了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