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十秒,一记沉闷的响雷仿佛在他们的头顶上炸响,那声音比他们在列车上感受到的要强烈许多。若不是有耳罩,那声音足以引起耳鸣,而他们乘坐的大巴车也轻微的晃动了一下。发射完成后大巴车才启动了。
柯国豪摘下耳罩把玩着说道:
“看来呀,在这里工作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惬意哟。”
李林杰把耳罩像其他工作人员一样挂在脖子上:
“是啊,我们要去的地方可能环境还不如这里,现在所有的工程计划都是优先考虑功能性,舒适性的优先级就要靠后了。”
叶婉晴看着那条逐渐褪去蓝色光亮的轨道:
“在生存危机面前,所有东西都要让步。而我们现在就是迎难而上走在最前沿的那群人。”
在整备中心他们进行了最后的动员大会,然后换上了最新研发的轻型航天服之后就来到了基地最大的一幢单体建筑,那栋建筑外墙上赫然写着一行红色的大字“扶摇直上九万里!”
尽管她的外部尺寸已经超过了著名的“鸟巢”,但是内部几乎都是单层结构,空间非常的开阔。在中央的停机坪上停放着十几架被称为“青鸾”和“鲲鹏”的穿梭机。
它们的整体布局都是扁平的乘波体和飞翼布局的综合体,“鲲鹏”作为货运穿梭机尺寸比只负责人员运输的“青鸾”要大出一半,而现在48名身着宇航服的航天员已经在两架“青鸾”穿梭机前列队完成,他们在做着最后的检查。
李林杰、柯国豪和叶婉晴他们乘坐的是第一架发射的穿梭机,在他们发射之后,经过两个小时的检查和充能就会将第二架穿梭机发射到太空。而他们将会在天宫3号空间站汇合,然后乘坐“嫦娥号”宇宙飞船飞往月球轨道的“玉兔号”空间站,之后他们就将和无数志愿者和航天员一起去完成那项声势浩大的“广寒宫计划”。
尽管他们三个都已经上过两次太空,第一次是乘坐载人火箭完成一次为期5天的近地空间飞行后就返回了地面;第二次是乘坐“卡门计划”的空
。天运输机去了“天宫3号”,他们在那里呆了四个月,除了适应性训练还参与了“天宫3号”的扩建任务。
但是前两次他们乘坐的航天载具最大过载都不会超过6个G,而且峰值荷载出现的时间非常短。然而这次他们要通过“扶摇”计划的电磁轨道弹射则会有相对较长时间的15G过载,这也是他们一年多的训练所要面对的终极挑战。
李林杰他们三人和第一批航天员完成了最后的检查,就按照顺序开始登机。虽然“青鸾号”的个头比“鲲鹏号”小了不少,但是却比“卡门计划”的“射手座”穿梭机宽大很多。内部每排有四个独立的座椅,总共有六排。
而这些座椅和他们之前乘坐过的“射手座”穿梭机上的座椅有很大的不同。这个座椅看起来更加复杂和庞大,它厚重的椅背里边填充着由纳米电路控制的非牛顿流体软质材料,可以根据加速度的大小提供向后的逐步溃缩式缓冲。
扶手上设计了凹槽可以把手臂刚好半卡在里边而且可以根据椅背的溃缩同步调节位置,小腿的位置也有类似的设计;而座椅与地板链接的地方可以看到有四条轨道,可以让座椅向后滑动,而滑动的阻尼也是根据加速度大小自动调节的。
这一切的设计再配合上特制的抗荷航天服以及长时间的训练,才可以保证航天员在经历巨大的过载以后不会受伤。
一切准备就绪,穿梭机被牵引车拉着缓缓的驶向了停机坪一侧的一扇长方形金属机械大门。伴随着“嘟~!嘟~!嘟~!嘟~!”的警报声和大门周围的警示灯闪烁,低矮的机械门左右对称的打开了。
现在里边并看不到电磁轨道内部的样子,第一道门打开之后是平衡气闸,在它关上以后才会打开通往轨道的第二道门。牵引车把穿梭机拖到气闸舱标注的位置以后,就离开了,随后机械门缓缓的关闭。
气压平衡完成后,通往轨道的门打开了。深邃的隧道顶上和四周亮着一条条暗淡的灯光,让隧道看上去就像想象中的虫洞
ωωw.cascoo.net
。那样神秘,而隧道的底部并没有想象中的所谓“轨道”的设置,而是像冰面一般平整的蓝色金属板。
从穿梭机现在的位置是看不到隧道尽头光亮的,一来是因为这条长达40公里的隧道太长,二来隧道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带着轻微的反向抛物线。
一阵由低沉逐渐变得尖锐的充能电流声音在隧道里开始响起,原本被穿梭机重量压得有些发瘪的起落架轮胎逐渐恢复了圆形,起落架的液压避震柱也拉伸了长度。最后随着充能电流声音的稳定,起落架的轮子已经微微离开了地面,穿梭机收起了起落架。
这是电磁投送轨道的磁悬浮系统将穿梭机悬浮了起来。此刻,整条隧道里已经泛起了超导电磁线圈泛起的蓝色微光。穿梭机缓缓从气闸舱滑向轨道的起始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在磁场的引导下穿梭机不停的微调着姿态,直至完全符合发射标准。
原本平缓稳定的充能电流发出的“喔!喔!”声忽然变成了像决堤的大坝上奔流的洪水一般狂暴巨响!穿梭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