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私塾育人
汪先生有两样东西是从不离身地,一把老式蒲扇,一个银质烟斗!
早饭后,来到屋后的旱烟地里,浇水施肥,松壤除草,这是他全年的烟叶来源!常年积累,俨然成为十里八乡营务旱烟地一把好手。
在那个年代庄稼人买不起纸烟,旱烟就显得无比重要了。
常有庄稼人找汪先生请教旱烟的种植技术,他也是不吝赐教。
朴实的庄稼人也会把他们种植出来的上等烟叶拿给到汪先生尝尝鲜!
劳作过后打上一桶清凉的井水,洗去一身的疲倦。
换上他那套长期水洗已经微微泛白地中式长袍,叼着那支银质烟斗,背着手拿着他那把蒲扇出门。
扇面是蒲葵的叶子做的,由于年代久远,扇面已然泛黄;扇柄是用廉价的桃木做成的,包浆过后的扇柄有岁月的沉淀!
汪先生在村西头,拖着他那条残废的右腿不紧不慢的穿行在村子里,时常会有熟人跟他打招呼。
“汪先生早啊!家里小子早就出门,在学堂上要捣蛋,就放心地揍,不打不成器啊!”
汪先生嘿嘿一笑“小孩子淘气很正常,要是太听话反而成不了大气候!”
私塾坐落在村东头地一棵大樟树旁边,原本是存放公粮的仓库,够大,够敞亮。
大善人余老爷自掏腰包,对仓库进行修缮。
加固房梁,刷墙,打造座椅板凳以及各种教学用具,教材则由汪先生解决!
对于创办私塾这种造福后代的大事情,所有的村民都是非常积极地,有钱地出钱,没钱地出力!
私塾门头上挂着一个牌匾,由汪先生亲笔写着“自强书院”,下面还有一行小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远远地就能听到孩子们在朗读《三字经》。
汪先生要求孩子们每天早上提前半个小时来到私塾,朗读前一天学习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教授孩子们的都是《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史记》等这类的国学经典。
他不像其他先生那样刻板教学,一味地让孩子读死书。
更喜欢寓教于乐,在教学中会讲一些名人故事,用故事说理;并且非常重视与孩子们互动,让孩子们勤于思考,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脸上有肉、眼中有光、心中有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