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唐:躺平皇子,被李二偷听心声> 第270章 李佑的专业技能,杜淹的自我救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0章 李佑的专业技能,杜淹的自我救赎(1 / 2)

然而对于杜淹的问题李佑却并没有自己回答,反而是问了一个其他的问题。

“听说杜尚书和我外公的关系不错?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件事啊?”

李佑这一问倒也不是无的放矢。

最近这段时间他也算是恶补了一番隋唐历史,尤其是对于他爷爷的事情更是尽可能地了解。

不光是史书,他还问过他的母亲和舅舅。

然而阴妃和阴弘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却是迥然不同。

在阴妃看来过去的就过去了,当年旧事重提没有丝毫的意思,所以也不愿意多讲当年的事情。

而阴弘智每每说起都是愤然大骂。

当年他虽然年幼,但对于京兆世家那翻书一般的变脸速度却是记忆犹新。

阴家乃是将门,从李佑外祖父阴寿开始便是以武勋拜幽州总管,封赵国公。在幽州多次率军击败突厥入侵。

而外公阴世师任职张掖太守时期也是多次击退吐谷浑和党项的入侵。

后来,隋炀帝东巡,阴世师授西京留守,便是长安城的最高军事指挥。

也正是出于对隋炀帝的忠诚,阴世师也才会和李氏宗族结下仇怨。

虽然单就这件事上来看,那个时候各为其主也没什么好说的。

而且之后阴世师兵败被杀,李世民娶了阴妃,也算

是两家的一段和解。

但是京兆世家对于阴家前恭后倨的态度,却是让阴弘智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

而其中变化最大的便要数京兆杜氏,但是杜淹却并非其中之一。

听到李佑说起这段往事,杜淹也是一阵的感慨。

杜淹叹息道:“我和王爷的外公有幸见过几面,他是个个性忠厚之人。”

“对于阴家的不幸,我也觉得很是遗憾。”

当年李渊攻入长安的时候,杜淹身在洛阳,也是后来才知道杜家对于阴家后人的冷落。

听到杜淹的话,李佑微微一笑,在心里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看来我作为心理医生的基本功还在,对于这些人的分析还是不错的。】

李佑心中暗自得意,也觉得今天这笔生意算是十拿九稳了。

在他深入地研究了这段历史之后,他觉得杜淹这个人的身上充满了矛盾。

虽然历史上对于杜淹的记载不多,但是仍然能看出来杜淹这个人年少时不光聪慧明辨,学识广博而且还有不少的小心思。

他曾经对好友韦福嗣道:“皇帝喜欢任用隐士,苏威便是在隐居时被征辟为美职。”

因此两人便一同隐居在太白山。

但是他这番行为太过做作,反而引得隋文帝不喜,将两人流放江南。

后来得到雍州司马高孝基的举荐,杜淹入朝为官,从一个从八品上的承奉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御史台的第二把交椅御史中丞。

再后来,王世充僭号称帝,建立郑国,任命杜淹为吏部尚书,对他也是非常信任。

郑国被灭之后,杜淹死里逃生之后原本是可以在家安安稳稳的享福的。

但他却并不就此放弃,阴差阳错地进入秦王府之后,对李世民也是尽心尽力。

李世民登基之后让他兼任吏部尚书和御史大夫这两个重要职务,便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如果换成一般人来看,只是觉得杜淹是在发挥自己的才华,不希望自己被埋没。

但是在李佑看来,杜淹后期的行为只是一种自我救赎。

在王世充败亡,自己在一向不和的侄子杜如晦救下性命之后,杜淹才幡然醒悟。

在过去,为了追求高官厚禄,他实在是做出了太多违心的事情。

别看杜淹在隋朝和王世充手下都受到重用,但是其实杜淹自己知道,他并没有直言正谏,很多的时候他只是在保全自己。

就像杜淹自己对李世民说的那样。

在隋朝之时,他觉得自己官职卑微,而且就算进谏皇帝也不会采纳,如果死谏,无异于白白送死于事无补

而在王世充的朝廷做官时,杜淹虽然位高权重,也得到了王世充的信任,但他仍然没有死谏。

他劝过,但是王世充不肯采纳。

在做出这些违心的事情仍然难逃一死之后,杜淹彻底的明白了。

如果认为君主无道,为何还是要在他的朝廷做官?既然做官,又怎能不匡正他的过失?

如果君主修德从善,应当不会灭亡,君主既然无道拒谏,他又怎能免祸?

所以贞观一朝,杜淹便决心不再隐瞒自己的观点,极力劝谏之人。

他要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己完成一场救赎。

也正是在杜淹的带动下,才出现了魏征等一批直言敢谏的御史台官员。

同样在吏部,他也在进行救赎的行动。

根据过去的经历,杜淹尽可能地将在前朝表现优异,但是因为改朝换代被埋没之人挖掘出来。

史书上说他前后举荐四十余人,最终都成为知名官员。

唐文拾遗中也引用了褚遂良的话说道:“陛下任一杜淹,得七十馀人,天下称之。”

结合杜淹在贞观二年便去世的时间,可见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