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三叔结婚了,三婶娶进门后不久就分家了。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三叔、三婶,外加三个孩子,总共九口人,分成两家。在农村中,兄弟分家就如同社会大变革一样,如果有一方不妥协,那注定是要两倍败俱伤的。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如果是你,你将怎样分配?人口怎么分?土地怎么分?粮食怎么分?家中的物件怎么分?清官难断家务事,分家的复杂程度是很难想象的。我想最好的方法是听家中的长辈,长辈说怎么分就怎么分,如果遇上比较偏心的长辈,再加上比较难缠的媳妇,那这个过程注定是一场战争。
分家时我一岁多,从我记事以来,我们家就有爷爷、爸爸、妈妈以及我们兄弟姐妹四人,爷爷年老多病,在我十岁那年就去了。听母亲说,分家时采用了平均分配的方式,所有的东西一分为二,包括两位老人。分家之后,爷爷分到爸爸这边,奶奶分到三叔那边,将两位老人分开,这是少有的分家方式,我不知道长辈们是如何考虑的,听爷爷说是他想到爸爸这边来,因为妈妈伺候他伺候的好,奶奶留在三叔那边是因为奶奶舍不得与三叔分开。看似不太合理,但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多年之后,对分家这事儿,母亲始终不能释怀,母亲总觉得她付出了很多,给她的太少了,用了几年的物件舍不得丢下,有一样是她的缝纫机,还有她嫁过来之后盖的小卖部,其实没过几年,父亲把这些东西都一一给母亲兑现了。母亲属于未嫁从父,已嫁从夫的“双从”女子,父亲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但是分家时她哭了,母亲说其他就算了,粮食一分为二,她是坚决不同意的,一边只有三个大人,一边有三个大人三个孩子,加起来六口人。其实凭父亲的能力,绝对不会让妻儿受苦受饿,我理解母亲的不大度,不妥协,她是饿怕了的人,如果有一斗钱和一斗粮食放在母亲面前,我敢肯定她会选择那一斗粮食。我一直笑母亲傻,后来有一次外出游玩,走到深山之中,兜里有钱,可买不到食物,饥肠辘辘的时候,我理解了母亲的小气和固执,那时交通不够便利,通讯极不发达,真有饥荒年,就算兜里有钱,一家人也是要饿肚子的,这是一位母亲对孩子最长远的打算。后来我上高中时,有时候一个星期回一次家,有时候两个星期回一次家,我十分想家,想念家中的妈妈以及妈妈做的食物,有一次我问妈妈:“我上学时你想我吗?”
妈妈笑语盈盈的给我说:“我一点都不想你呀,你不在我多清闲啊,只有到礼拜四五、的时间我才会想到你们。”
我说:“你为什么偏偏要在礼拜四、五才想我们呢?”
妈妈说:“我算着礼拜四的时间我给你们带的馍馍差不多快吃完了,就算没吃完,差不多坏了,挨上两天饿,到礼拜六中午你就回家了,我又不得清闲了,又要伺候你这个大女子了,我还想你干嘛”
我那时还抱怨妈妈:“我那么想你,你真是一点都不想我,那我也就不想你了。”妈妈看着她十六七岁的大女子给她撒娇的样子,总会哈哈哈的大笑,那是我听过的最爽朗的笑声。
等我真正懂得妈妈时,我已为人妻,为人母,还没来得及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妈妈却离开了人世,世间那么多人,我却再也找不到我的妈妈了,我们母子一场,各自忙碌着,总以为来日方长,可走着走着就散了。
------题外话------
后面几章你的称呼将会变化,该母亲为妈妈,因为后面基本上都是我所知道的事,不用再那么客观的叙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