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三国:最强汉帝> 第518章 帝国新时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18章 帝国新时代(3 / 4)

尖的宫廷御医。

三大神医、十几名宫廷御医又结合地方上的那些有名气的大夫,组建起了一支数百近千人规模的皇家医院医师团队。

在这七八年时间里,这数百近千人规模的医师团队大规模的培养医师学徒,乃至到了后来,每统一一州一郡,当地有名的医师都会抽调到天京去,到皇家医院去培养医师学徒、交流医学经验,然后那些被培养出来的医师学徒在皇家医院实习出师后被大量下放到各个州分院、郡分院、县分院去担任主治医师。cascoo.net

百姓们生病,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医师治病,且现在的医师治病,没有什么打针的说法,全国所有皇家医分院,都是中医院。

就医的费用,在医药乃至住院方面,也十分亲民。

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焕然一新般的改变。

住的方面,基建团几乎把全国上下所有民房都翻盖了一个遍,百姓居住区被规划的井井有条。

有的穿,有的吃,有的住。

百姓们的脸上,日渐洋溢着幸福生活的笑容。

值得一提的是,学部现如今也已经大力发展起来了,学部自刘虞从尚书一级一撸到底后,进行了一次全体官员大换血大改革,学部由此走向高速发展轨道。

现如今的学部,除东牧州、中牧州、西牧州、北亚州、夷州之外,州城都设有本州博学府,天京的博学府更是增加了好几所,即帝国博学府、皇家博学府、天京博学府、大汉博学府、幽州博学府。

博学府,也就是大汉帝国设立的最高学府。

天京的五所博学府,犹如后世的水木大学和帝都大学一般,乃是此时大汉帝国实力最强的五所最高学府。

天京新增四所博学府,地方上各州州城特设一所本州博学府,这个改变都发生在学部大换血大改革之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部进入高速发展轨道后,三大牧州、北亚州乃至夷州,因为人口稀少,没有满足建设学府的条件,被暂缓建设学府,五州也成了大汉帝国教育发展的一大盲区。

州城设博学府,州城之下的各个郡城,则至少设立一所高级学府。

郡城之下的各个县城,设立初级学府和中级学府。

州城中也有高级学府、中级学府和初级学府,郡城中除了有高级学府外,同样也有中级学府和初级学府,乃至是,有些郡城,把本郡在县城设立的中级学府指标搬到郡城,只留一个初级学府在县城。

主要原因,便是县城人口远比郡城少,人口少也就意味着生源少,生源少便会影响办学。

经过七八年的教育普及,大汉帝国现如今的识字率不敢说百分之百,但绝对是大汉四百多年以来,识字率最高的时期,且随着大汉帝国的发展,这个识字率将会无限逼近百分之百。

初级学府阶段,大汉帝国实行了义务教育,满足上学年龄的孩童将会被强制性送进

。初级学府接受三年义务教育。

这个时候,各郡的安全部队,将会配合强制执行这项政策。

至于中级学府、高级学府和博学府?并没有实行义务教育。

刘协的第一目的是扫盲,第二目的才是培养人才。

人才虽然对国家的发展很重要,但这到底还是在古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不一定比大汉帝国还好,培养人才刘协不打算采取强制性政策。

那些初级学府毕业后的学生,考试的成绩满足上中级学府的人,他们想继续读就继续读,不想继续读就不继续读。

不过,大汉帝国明确规定,若想入朝为官,则必须考入博学府,然后参与博学府之上的终极考试,即国考!

这个模式类似于古代的科举,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国考,相当于殿试!

且随着国考的确立,天京方面也打造了一座帝国博学国考大院,在帝国博学国考大院里有数十座专为全国国考学子考试用的大楼。

博学国考,地方上的州博学府考生也会来天京赶考,因为赶路的原因,大汉帝国把博学国考定为两年一次。

国考成为大汉帝国筛选官员的主要或者说唯一制度,这便导致了那些初级学府毕业后的学生,几乎九成九选择继续升学。

非强制性教育的继续升学,这是刘协想看到的,毕竟如果他想任命一个官员,那个官员无心为官,那就纯属占着茅坑不拉屎了。

压鸡生不了蛋,刘协要的是积极向上愿意为百姓为国家付出,积极奉献,为帝国的发展添砖加瓦的官员。

现如今学部成立也有数年时间,学部大整改也才一年时间,第一次大汉帝国全国大国考还没有真正开始。

不过,之前天京设立的博学府,倒是给大汉帝国也临时培养了不少官员。

伴随着地方上各州城的本州博学府设立,郡城的高级学府设立等,天京方面也出现了三大图书馆,即帝国图书馆、皇家图书馆和大汉图书馆。

三大图书馆的馆长,都是蔡文姬蔡大帝妃。

帝国图书馆为主馆,皇家图书馆、大汉图书馆、天京图书馆等为分馆。

帝国图书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