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科幻灵异>重生朱棣之子> 第一百六十三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六十三章:(2 / 3)

不断骚扰与掠夺。”

“为了抵御北方草原人的侵扰,太祖皇帝亲自设计了两道防线。”

“自东胜以西至宁夏、河西、察罕脑儿,东胜以东至大同、宣府、开平,又东南至大宁,又东至辽东,抵鸭绿江,北至大漠,乃是第一道防线。”

“又自雁门关外,西抵黄河,渡河至察罕脑儿,又东至紫荆关,又东至居庸关及古北口,又东至山海卫,乃是第二道防线。”

“这两道防线,可保北疆边防无忧。”

朱高煦却是知道,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虽然极具战略眼光,可他毕竟有着历史局限性,看不到也想不到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历史上,正因为老朱晚年在处理继承人的事情上,没有思虑周全,导致朱允炆继位后削藩过猛,逼迫燕王朱棣发起靖难。

燕王朱棣赢得靖难之役后,将大量防守蒙元的边军调入内地,使得老朱当初设计的两道防线出现空虚,许多防线被迫收缩。

然而,历史被改变,朱棣顺利继位,大明没有发生靖难。

因此朱元璋设计的两道防线仍在,只不过因为塞王入京,北方各大重镇此时由边将在镇守,其中有好名将领是当年卷入蓝玉案被除爵的勋臣。

“但是,自太祖皇帝有意改封诸藩于海外之后,北方各处要塞皆交由宿将镇守。”

朱棣说到这里,话锋一转,道:“而今已过数年,一来诸将需要换防,二来朕决定加强两道边防线上某些要塞的守军力量。”

“朕想听一听诸卿的意见,对哪几座要塞增加兵力?”

朱棣要求边塞守将换防,乃是为了防止边将长期固守某一个地方,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避免出现兵为将有的局面。

至于加强北方两道防线上个别要塞的守备力量,是为了将来大明出兵西域时,防备草原人趁机入侵大明北疆。

朱棣望着曹国公李景隆道:“曹国公,你先说。”

“陛下,自秦汉始,中原王朝最大的敌人,便是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

李景隆恭声道:“当年太祖称帝之时,虽身处江南的温柔富贵之乡,但却不敢忘记宋代崖山之役的惨状,故而极为重视北疆之安危。”

“洪武三年,太祖高皇帝下令,山西都卫于雁门关,太和岭并武,翔诸山谷间,凡七十三隘,俱设戍兵。”

“同年,家父(李文忠)领兵打到上都之后,太祖就在那里设立了开平府。自那时起,我大明的边防线,便再次向北推进百里。”

“次年,蒙元辽阳行省的长官刘益投降,我大明天军进入辽东,之后一路势如破竹,陆续攻占辽阳、沈阳等地。”

“大明占据辽东之后,太祖皇帝撤销了那里的地方衙门建制,而设立了军卫都司。”

“由于辽东汉胡杂居,位于四战之地,太祖皇帝设立卫都司,乃是为了将辽东与草原加以隔绝,阻止蒙元与女直联合。”

“因此,臣以为,辽阳之地,应当加强兵力防备。”

朱高煦知道,朱元璋经过元末数十年的战斗,养成了及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战略眼光。

因为历史上在明朝末年,就是女真联合蒙古共同入。

而大明控制住辽东,便可以将草原人堵在西边。

“陛下,臣认为应该把东胜卫也算上。”

魏国公徐辉祖听了李景隆所言,恭声接话道。

朱棣道:“为何?”

“陛下,太祖皇帝当年设东胜城于三降城之东,与三降城四守御处并列。东胜此地,向东可关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原安东卫,向西可联贺兰山宁夏卫、北山威虏卫、白城子守御千户所、威远守御千户所、亦集乃旧城,通为一边。且因东胜之地势直,则近而易守。”

徐辉祖恭声答道:“太祖认为东胜卫是‘大虏之警,守在东胜’。”

朱棣望向朱高煦,道:“太子,你怎么看?”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曾下令让诸边将依照他筹画的三北山河形胜图本行事,其中最重要的据点,便是东胜之地。

朱高煦依稀记得,朱元璋的原话是:“只依着我这图本。自东胜以西至宁夏、河西、察罕脑儿,东胜以东至大同,又东至宣府,又东至开平,又东南至大宁,又东至辽东,又东至鸭绿江,北去不拘几千里;南至各卫分守地方,以南自雁门关外,西抵黄河,渡河至察罕脑儿,又东至紫荆关,又东至居庸关北,又古北口北以东诸口外,以至山海卫外。”

“除军民农种田不许牧放,其荒闲平地及山场,腹内诸王、驸马及极边军民,听其牧放樵采。其在边所封之王,毋得占为己场,有妨军民牧放樵采。其腹内诸王、驸马,听其往来东西牧放,自在行营,因而操练防胡。敢有称说自己草场、山场者,其论非轻。”

“东胜界内,北去须千里,军民听其牧放取采。南亦如之。东西十三卫,横阔所界地方,将及七百余里。每卫界内,北去不拘几千里。大山小山,平野沙塞,军民皆得取采。晋、代、谷王并指挥人等,并不许指自己牧场,致令军民采取不便。为此画定界分,王与诸指挥等官,遵守毋违。”

因此,在听到朱棣提问之后,朱高煦立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